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这个地方是那烂陀寺,有关的解释如下:
1、那烂陀寺简介:
那烂陀,梵名Na^landa^ 。又作那兰陀寺、阿兰陀寺。意译施无厌寺。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梵Na^landa^ -sam!gha^ra^ma )。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尔(Rajgir)北方约十一公里处之巴达加欧( Baragaon)。五世纪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梵S/akra^ditya )为北印度曷罗社槃社比丘(梵Ra^javam!s/a )建立本寺,历代屡加扩建,遂成为古印度规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学府。 大唐西域记卷九详载那烂陀寺建寺之由来及沿革,谓其地原为庵摩罗园,佛陀曾于此说法三月,彼入灭后未久,帝日王即于此处创建伽蓝。寺名之由来有二说,一说伽蓝之南庵摩罗林有池,池中有龙,名那烂陀,故取为寺名;一说如来往昔修菩萨行时,为大国王,建都此地,乐好布施,德号施无厌,故伽蓝亦以名之。同书并举出附近有如来三月说法之精舍、发爪塔、雀离浮图、观自在菩萨之立像及精舍等灵迹。
2、和唐僧取经有关的解释如下:
公元627年的一天,一位僧人悄悄离开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发出“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誓愿,不畏路途遥远,克服艰难险阻,前往西天取回“真经”。这位僧人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玄奘,也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那烂陀寺(Nalanda Temple)便是玄奘西天取经的终极目的地。它的另一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就是《西游记》中所描写的西天大雷音寺。
位于印度古城王舍城(Rajagaha)外约10多公里处的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大、最壮观的佛教高等学府。收藏着浩瀚的大乘、小乘佛教经典以及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和天文、地理、医药、数学、音韵等书籍。
据考证,那烂陀寺应建于5世纪左右,先后有六位印度国王参与了建寺工程,最鼎盛时期曾达到占地方圆48里的规模,常住僧侣4000人左右,加上各国来的僧客,有上万人在此居住。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绘该寺为:“宝台星列,琼楼岳崎,观束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墉,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晖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处……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
据载,中国著名僧人玄奘、玄照、义净、智弘、无行、道希、道生、大乘灯等都曾留学于此。寺内制度严格,规定凡要进寺参学者,须经辩论后,赢者才可入寺学习,否则“多屈而还”。玄奘在那烂陀寺中学习十数载,掌握了佛教大小乘理论,并受戒日王的委托,辩赢了外道,声誉五印。那烂陀寺的印度僧人对中国西藏佛教的建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将佛教传入西藏的寂护和莲花生大师也都曾经是那烂陀寺的僧人。
13世纪左右,那烂陀寺毁于穆斯林军队的战火,僧人大量逃亡国外。以后曾一度恢复,但不久又遭毁灭,终于湮灭于杂草丛中。
直到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姆依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挖掘出了这片寺庙遗址。遗址是一片红色砖石砌成的建筑群,中心是一座残塔,原高7层,现只剩4层。每层有很多巨大石柱,上面雕有姿态万千、栩栩如生的佛像,周围有花纹刻饰。塔东伸展着一排排僧房遗址,西边为一排排残存佛塔,共有12座僧院以及讲经用的庭院厅堂。
印度的那烂陀寺印度的那烂陀寺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这个地方是那烂陀寺
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
详见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42.htm玄奘
http://baike.baidu.com/view/290924.htm那烂陀寺
可翻阅百家讲坛《玄奘西行》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B0%D9%BC%D2%BD%B2%CC%B3%D0%FE%DE%CA%CE%F7%D0%D0百家讲坛视频
http://news.lvren.cn/34/343308.html相关地图
取经之地在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Nālandā Vihāra ),据史料记载,那烂陀寺始建于公元5世纪。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在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
还有一个意思~西天,那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