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也就是调节国民收入(国民产出)的手段,目的是为了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
我们要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开来说明。
先说货币政策,正如它的定义,就是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假设减少供给量),从而改变利率(利率上升),以至影响私人投资,而我们知道,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减少,最终国民收入就减少了,这是具体货币政策起作用的过程。
货币政策调节工具有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接下来说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参与市场行为,具体有增加政府购买,减少税收,这些都会引起私人投资减少,从而国民收入减少,具体做法已经说过了政府购买和税收。
不同的经济学家观点不同,按凯恩斯本人的观点,由于流动性陷阱的作用,货币政策无用.
按后来的IS-LM模型,货币政策会移动LM曲线,增加货币量时,LM右移,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利率降低,减少货币量时,LM曲线左移,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利率升高.
按AD-AS模型,分四种情况:增加货币量,如果增加的货币被窖藏起来,货币政策无用,对经济没有影响,在严重经济萧条时,基本上就是这样;增加货币量,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经济运行在AS曲线水平区段,这时国民收入增加,物价保持不变,IS-LM模型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况;增加货币量,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经济运行在AS曲线上升区希,这时国民收入增加,物价水平上升,即所谓半通货膨胀,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基本上就属于这种类型;第四,增加货币量,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但是经济运行在AS曲线垂直区段,这时国民收入不变,物价水平上升,即所谓经济滞胀.
央行降低存款利率了,大家都觉得存钱没啥意思了,都取出来投资或消费了,这就拉动经济增长了
央行提高存款利率了,大家都觉得存钱比其他投资稳定了,都把投资股票和楼市的钱存银行了,这就宏观调节股市和楼市的过度增长了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