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吃回族朋友的食品,却不知“清真”二字是什么意思?

2024-12-25 06:23:4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汤瓶古时称“军持”或“君池”,意为水瓶或水壶,制作工艺和样式源与古波斯一带,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其制作工艺水平达到鼎盛。“汤瓶”的来历与回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传,755年至763安史之乱期间,即安禄山、史志明谋叛,唐王因兵力不足,阻挡无效,为保江山,唐王派徐茂公到西域大食国。大食国国王派大将率兵五千前来相救。由于大食人善骑马射箭,作战勇猛顽强,很快平息了叛乱。在唐王的执意挽留下,约三千名将士留居长安。唐太宗担心他们思念家乡亲人,都给他们娶了妻小。还命令工匠,依照波斯一带的洗壶样式铸造了精巧美观的金壶和铜壶,按级别分发,供日常洗漱之用,这种壶口小腹大,酷似当时的瓷瓶,故而当时的人们习惯称作“瓶”。因为这是唐朝皇帝赐给的洗瓶(洗壶),所以也叫“唐瓶”、“唐壶”或“唐瓶壶”,后来国人就根据谐音叫成了“汤瓶”。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回回商人的贸易往来,汤瓶不仅在回回人生活中有着多种用途,在中国其他民族日常生活器皿领域内也产生了广泛地影响,至今在很多饭店、和家庭中常用的茶壶、醋壶、酒壶以及装饰用品等器具中,仍保留着很多“汤瓶”的样式和风格。

回族人有不用“回头水”的常规,这种大肚小嘴的水瓶使用起来既卫生又方便。回族人有句俗语:“没有三把水,不算好回回”,强调了回族人应讲卫生的本分。汤瓶壶嘴较小,使用时倒出来的水流也很细,体现了节俭的精神。

自明朝“汤瓶牌”成为回族的专用标志

历史上的回回人东迁时,不是一下子就来的,而是前后陆续来的。一些走在前面的回回住在沿途有人家的地方,他们惦记后来的人,给后面的人准备吃喝,又怕后面的人不知道哪一家是回回,就把汤瓶壶放在窗台上,后面的人一看就知道。后来汤瓶放下一个,被人偷走一个。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在木板上画一个汤瓶,并写上回回字,后面人一看就明白。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卖东西,开饭馆,就挂上汤瓶牌瓶表示自己是回族。

在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兵起义。有一天,在河北沧州地区某一回族村庄附近,起义军和官府兵展开激战。当时起义军的一位军官被敌军砍伤,鲜血直流,生命垂危。这情景正巧被远处一位回族村姑看见,把起义军军官救下来后背到家中,包扎好伤口,护理调养。义军军官伤愈临行时,对这个家庭千恩万谢,他嘱托说:“今后,你们回回家门口挂上汤瓶壶,我们义军就知道了,一定尽力保护。”打这以后,一有战争,村里的回族人就在门口挂上汤瓶。后来,明朝回族大将军、开国元勋常遇春知道了这件事后规定:“凡我回回者,都挂汤瓶也!”。自此,回族人家挂汤瓶的做法蔚然成风,久而久之,不但回族人家挂,回族人开的饭馆、饮食摊点及其他回族经营场所也挂起了汤瓶,并由原来的汤瓶改了成了画有汤瓶图案的木牌,相沿成习。早期的汤瓶牌多为木制,汤瓶图案边写“西域”、“回回”、“清真”等字样,并配以香炉、花草、禽毛掸子、拂尘等图案衬托,很具有回族特色。

随着的时代的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平等、相处和谐、亲入兄弟,回族人已没有在门口挂汤瓶牌避免战乱伤害的习惯。但这种汤瓶牌在回族聚集区使用还是很普遍,被广泛用在饭店、糕点坊、食品厂、食品店,以及品种多样的回族人经营的摊位上,除了先前的木牌外,还有了搪瓷、轻铁、锡铁、铝铁、塑料等新型材料。

虽然汤瓶牌的用途已和原来有所改变,但其对回族的的意义却依然深远:汤瓶的来象征着回族的来;联系到了回族与兄弟民族的美好友谊和交往;也表达出了回族人爱清洁的本分和习俗。当今这个时代,汤瓶也提醒着回族人洗刷着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素质,振奋民族精神、保持民族气节,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的精神。

回答2:

"清"就是干净的意思,"真"就是"真正是人吃的"也可理解为干净纯洁,即非清真食品在他们认为都是不干净的。伊斯兰教认为猪是肮脏的动物,还有他们也不吃反刍类动物和血,以及他们认为的一些以前帮助过他们的圣人的动物。

回答3:

"清"就是干净的意思,"真"就是"真正是人吃的"也可理解为干净纯洁,即非清真食品在他们认为都是不干净的。伊斯兰教认为猪是肮脏的动物,还有他们也不吃帮助过他们的圣人的动物=======纯回族食品

回答4:

纯回族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