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根源是周王室的衰微,各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
2.历史原因是西汉成立初期所实行了“封国制”,虽然废除了异性诸侯王,但是仍有很多刘姓的诸侯被分封在各地,如吴王刘濞、齐王刘肥等。汉景帝—刘启时期,采用晁错的意见,实行“削藩策”,导致了“七国之乱”,后被周勃之子周亚夫率军评判了下来,封国势力得到一定削弱;汉武帝时期,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即将封国内的土地再分封,从而到达国中有国的目的,最终削弱了地方封国势力,逐渐以郡县制代替,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中国古代的地方割据都是因为实行分封制的结果”这一结论是错误的,中国古代的地方割据势力并不都是由于实行分封制而造成的,其实秦汉以后郡县制的确立,以后的国家政权多采取的是郡县制,但在王朝后期由于政治腐败等原因,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分裂,即中央无法有效地控制地方郡县,并不是由于分封而造成了。事实上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的政治制度,不应叫做“封建制”,而应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封建制只是现行中学教科书中采取当年郭沫若的看法罢了。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1.西周的分封制,削弱了中央力量,导致皇权旁落.平王东迁之后,周王朝再无力统治众诸侯导致诸侯割据.
2.也和春秋一样,分封制导致枝强干弱,没有人会喜欢被弱者命令.
3.虽然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但也是国家动乱根本因素.
1.西周实行“分封制”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有诸侯管理当地事务。
2.汉初分封诸侯王,封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后来是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封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位侯。
3.是片面的,并不都是,像三国时期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