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知识必备词汇(在线等)

2024-12-25 18:47:1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1、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回答2:

1.备bèi

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2.薄bó

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3.策cè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④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4.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5.次cì

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同上)

6.当dāng

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②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③将要。“今当远离”(同上)

④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⑥抵挡。“锐不可当”

7.道dào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同上)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8.度dù

①过,越过。“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②duó,推测,估计。“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9.发fā

①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②把箭射出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③征发。“发闾左逋戍渔阳”(《陈涉世家》)

④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

10.分fēn

①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③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④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11.夫fū

①成年男子的通称。“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②丈夫。“夫起大呼”(《口技》)

③fú,无实义。“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④fú,指示代词,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12.固gù

①顽固。“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二章》)

③本来。“人固不能无失”(《弈喻》)

④安守,固守。“君子固穷……”(《孔乙己》)

13.顾gù

①回头看,看。“顾野有麦场”(《狼》)

②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14.故gù

①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论语》)

③特意,故意。“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因此。“故克之”(《曹刿论战》)

⑤老朋友。“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5.过guò

①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

②犯过失。“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二章》)

16.号háo

①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②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④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同上)

17.间jiān

①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

②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③一会儿。“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④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山坡羊.潼关怀古》)

⑤jiàn,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⑥jiàn,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⑦jiàn,参与。“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⑧jiàn,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陈涉世家》)

18.将jiàng

①将领。“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②率领。“上使外将兵”(同上)

③jiāng,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石壕吏》)

④jiāng,将要。“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19.临lín

①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②面对。“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③来到。“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④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20.令1ìng

①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②让,使。“忿恚尉,令辱之”(同上)

③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同上)

21.奇qí

①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②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③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2.强qiáng

①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②有余。“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③jiāng,通“僵”,僵硬。“项为之强”(《闲情记趣》)

23.去qù

①离开。“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②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为学》)

24.少shǎo

①不多。“饮少辄醉”(《醉翁亭记》)

②shāo,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

③不久。“少时,一狼径去”(《狼》)

④shào,年轻。“陈涉少时”(《陈涉世家》)

25.舍shè

①旅舍。“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②房屋。“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③放弃。“便舍船,从口入”(同上)

④施舍,shě。“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26.胜shèng

①取胜。“弈者胜”(《醉翁亭记》)

②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③忍受。“高处不胜寒”(《明月几时有》)

27.食shí

①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②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

28.书shū

①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

②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同上)

③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④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29.属shǔ

①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②侪、辈。“徒属皆日”(《陈涉世家》)

③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④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⑤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0.数shù

①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②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③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31.施shī

①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

②y,(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32.许xǔ

①答应。“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⑦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④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口技》)

33.遗yí

①遗留。“深追先帝遗诏”(《出师表》)

②wèi。给予。“简拔以遗陛下”(同上)

34.益yì

①增加。“增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

②更加。“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③渐渐地。“益习其声”(《黔之驴》)

④好处,益处。“有所广益”(《出师表》)

35.足zú

①脚。“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②充足。“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③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④敬词。(足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回答3:

拜托,问你老师才是最好的,你们老师上课肯定强调过的啊

回答4: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