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有区别的。理想不等同于现实,不是立即可以实现的。如果理想就是现实,理想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反之,现实也不等同于理想,要是现实就是理想,人们就没有奋斗目标了。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还存在着某些以权谋私、官僚主义、丧失国格人格等丑恶现象,这些也正是理想所要改变的状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区别、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人们去改造现实,实现理想。
另一方面,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理想作为明天的现实,要把它变为直接的现实,需要我们几代人艰苦奋斗。
有的人只图眼前实惠,认为理想是空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便提出疑问:人为什么要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奋斗呢?这其实是没有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内在联系的错误认识。首先,理想从何而来?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今日之现实就曾是昨日前人的理想,或者说是前人理想的部分实现。前辈人如果不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我们今天就可能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前辈人如果不奋力推翻三座大山,我们今天就会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读书学习的种种条件,无一不是前人为理想而奋斗之结晶。既然现实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我们怎么能割断历史,硬说理想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呢?其次,现实向何方去?现实同万事万物一样都是发展,发展是有规律的。人认识了客观规律,就能利用它,促进现实的发展,使之更美好。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现实合乎规律的发展,是有可能实现的明天的现实。“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不能不解未来,也就把握不住现实。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安于现状只是懒惰者的空想,不进则退倒是正常现象。现实需要理想来引导。
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关系,要求纠正两种错误的认识倾向:一是“以理想来否定现实”。有的人用“明天”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今天的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极为不满。这样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逃避或反对现实社会,对现存的一切这也看不惯,那也不舒服,急于求成,欲速不达;二是“以现实来否定理想”。有人认为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中的一些腐败现象则令人失望,以此对理想的实现表示怀疑,甚至丧失信心,热衷于“实惠”,信奉 “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这些思想认识是非常片面的。正因为现实是不完善和有缺陷的,人们不满足于现状,才要求变革现实,创造比今天更美好的未来。理想的能动作用也在于此。
对于学生而言这的确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话题,但如果你参加过工作,并参与过正式的公司培训这样的问题就不难了。
首先从理想的形成说起,所谓理想,不过也是一种想法,之所以叫理想是因为这种想法将会在一定时间段内影响持有这种想法的人的生活甚至人生。
那么换个角度说,并不是每一个想法都可以称之为理想的。一个人的理想一定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一,前瞻性。
我们前面说过,理想是一种想法。也就是说还没有成为现实,而是想法持有者对将来的一种考虑或者说是设计。
二,客观性。
有一句话说得好“每个人都可以用双脚走平坦的路,但只有少数的勇者敢于用他们的双脚去攀登。”所以我们说理想一定要切合自身现实。并不是说你想做什么就一定能做成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是幻想,或者叫空想(幻想和空想并不一样,但不是本论题所论述的范畴。)。
三,阶段性。
做人一个思维正常的人,他的理想不一定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比如说鲁迅先生,求学时他的理想是学医救人。但在看到了人性的麻木不仁后,他的理想就是以手下之笔来唤醒世人的良知。随着一个人的知识量的积累和对社会对人生看法的改变,他的理想也可能发生改变。
四,社会性。
一个人的理想必然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切合的。不能脱离社会而立。就比如说我们经常听一些小学生在谈及理想时说长大了想作‘科学家’,‘歌星’,‘作家’等等。这些都是现实中的社会职能。
总的来说,理想应该是一种与现实相结合并且还没有实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