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什么?

bhub
2024-12-26 23:13:1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一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几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的,就是我们常见的春联;“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就是春联的横披;“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的单幅文字,如在过年时在庭院里贴上“抬头见喜”、“出入平安”、“恭喜发财”之类的文字;“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单扇门或影壁上,春节时大家喜欢倒贴的“福”字,就属于这种“斗斤”。

回答2:

在中国,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有在门上贴春联的习俗。但五代之前是没有春联的,人们只是将一块长方形桃木板钉在门上,说是能驱除邪恶鬼怪。有的在板上刻些驱邪符号,或画上两个神像: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

古书记载,这两个人是上古时一对兄弟,哥俩都有捉鬼的本领。他们住在东海度朔山的一棵大桃树下,树东北有一个大洞穴,叫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地方。哥俩就是负责在洞口检查群鬼的行径,发现害人的恶鬼,立即用苇索缚起来,送去喂老虎。黄帝知道后非常感激,向他们行礼致敬,又令每户在家门口立一块桃木板,上面画两人图像以御恶鬼。但年年画像比较麻烦,后来有些人家,只在门口挂一块桃木板作象征,或在板上写几句吉利话。唐代后,由于格律诗的发展,人们开始讲究句子的形式美,在桃符上一左一右写上两行比较整齐的句子。

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年除夕心血来潮,要翰林学士辛寅逊为他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利话挂在自己寝宫门上。辛学士好不容易想了两句,孟昶认为对仗不工,给否定了。别人再不敢动笔,孟昶只得自己写了两句: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有史以来可查的第一副春联,在这之前,也不一定没有,只不过没有记载下来。

孟昶是一个昏庸皇帝,只因他地处偏僻,才一时得以偏安。在他题联的第二年,被宋太祖灭掉,投降后封为秦国公,七天后就死去。有人说孟昶亡国,在他题联那一天就注定了。因联中出现“长春”,而“长春”正是宋太祖诞生的那一天的节令名,这是个不祥的 �语。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29215.html?fr=qrl3

回答3: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有史以来可查的第一副春联,在这之前,也不一定没有,只不过没有记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