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意思

“参禅”是什么意思,怎么个奥秘过程呢?
2025-01-03 17:34:5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禅宗的修行方式种类繁多,在“禅的宗派与禅师”一章中已有所涉及,但不是专论修行方式。以下仅就禅宗的常见的几种修行方式作简要介绍。

参禅,是禅宗修行的最基本的方式。“参”,即参究的意思,“参禅”,即参究禅道,以求“明心见性”。
参禅的方法很多:独自打坐,静心审思;参见禅师,以求开示;禅师与学人的机语回答:参“公案”;参“话头”,等等,都可以叫做“参禅”。

初学参禅的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参究禅道,大多(也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都执著心外之物,便会陷入言语文字、分别意识、逻辑判断等“妄念”(或称“妄心”)的案臼,迷而不悟。禅宗历代祖师大德最初参禅时,也概莫能外。
要转迷开悟,必须将心外之事和物彻底放下,以“正念”(或称“无念”)直击本体心性,才能觉见真如佛性。

禅宗把“参禅”作为一条清规,《百丈清规》卷二:“凡集众开示皆谓之参。”有“朝参”(指早餐后进堂听禅师说法)、“晚参”(指傍晚集会听禅师说法)等仪式。

回答2:

宗门之法,先会“看话头”(照顾话头);之后,若起疑情,才是“参话头”;以意识心思维,既不是“看话头”,更不是“参话头”;“看话头”是培养“定力”(禅定:第五波罗蜜),“参话头”而开悟是发起般若智慧(般若:第六波罗蜜)。六度由“布施”(去贪)始,以“般若”(开悟)终,是有次第的。
以下录某名望大师开示及虚云老和尚开示,二者对比辨正,愿楼主得以解惑,直入宗门!

楼主先看这一段开示:“参话头,就是研究「念佛是谁?谁在念佛?」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参透「念佛是谁?」就是金刚王宝剑,能斩断一切欲念,只留有参话头的念,别的念一概没有了,这时道心就生出来。”------以末学多年所学,这段话误人不浅!开篇即言“研究”,违背祖师所说“离心意识参”,正是“用心意识参”;这里的“参”,其实就是“想”“思考”,完全落在意识心上!正是“鬼窟里面做活计”----参禅要是这样,禅宗就算毁了!
问题是,类似于此的“开示”太多了!

楼主再看虚云老和尚开示:“什么叫做话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末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这几句,实在是“过来人”所说!
其一:比如阿弥陀佛是句话,四个字只要在脑中闪现,已是话尾;这样,怎么“照顾话头”呢?这就要“定”的功夫了!“阿弥陀佛”四字还未出来,却知道自己所看的话头真真切切就是这四个字。犹如大鱼即将浮出水面,未见其形你就知道;
功夫不够时,让它在水中待一两秒再浮出(此时,四字全现)。日久之后,看住它,不让出水而知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乃至所看的话,念头一提起,都在话头上,永不落话尾;如是则“看话头”功夫成就!
其二:虚老讲“看”讲“照顾”;却不讲“参”。何以故?不会看话头,“参”就是“想”!就会落在言语上!蒸沙成饭,永不可得,驴念不悟!

再讲虚老后面一段:“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迥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这一段,总说此心“不生不灭”(合于中道)
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
不掉举:心躁动性,是谓掉举。不能保持安静,心不澄明。这需要“定”,也就是心思极细微,注意力极集中;
不昏沉:静中看话头,容易进入睡眠等昏沉状态;有一定功夫后,则容易“入定”,这都不是虚老所提倡,以其不易得“一念相应”之顿悟。
不着静:话头是动态的,活的;所以,最好是在生活中“看话头”,担水劈柴中、行住坐卧中;喝茶吃饭中;念头不失。
上面这些都是念头未生之际,所以叫不生。
不灭——不落空
空了就是失去“话头”,念头灭了。所以,一失去马上提起,但不能自责!初看话头,肯定时时失去。

最后再引用虚老的几句:
“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

整理一下,路子就是:
1.发菩提心,愿成佛道,愿渡众生------2.“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积累福德资粮,减轻障碍,调柔心性------3.熏习大乘经、论,对“真心”的概念有一个正知见-----4.学会看话头-----5.成就看话头(动中定力)功夫-----6“见山不是山”境界,等待“疑情”出现-----7.用看话头功夫“参”这个疑情(时常有“忘我”“为伊消得人憔悴”等事出现)-----8.遇真悟善知识设“机锋”(这一环节也可能没有,比如“闻客诵经”“见桃花开”“杯子落地”等等机缘)------开悟。(以上次第,喜好禅宗的人常常只注意到第三,而且还往往误会其中义理,若想开悟,不知要多少劫!)
开悟之功德,超于二乘圣者,位列“不退菩萨”,也是一切法门必经之关卡;切莫以为“易得”!悟者若修净土,必得“上品上生”,在成佛的道路上,比之上中乃至下下,不知“快速”多少劫;正是《楞严经》所说:“不历僧祗获法身”。

说句题外话:发起般若智慧以后,六度才是实修;未开悟之前,习六度名为“资粮”,学大乘经典,名为“熏习”;熏者,如身染香,久后应有开悟之果。即便今生不悟,来世可期。何以故,学习大乘经典的“相似般若”集藏于识藏之中,功不唐捐;若遇机缘,一瞬间得悟。六祖云:“普雨皆成萌”是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回答3:

参禅,是佛教的主要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