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农村留守生

2025-02-02 22:47:1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之间保持纯真、高尚的爱情,是使孩子们享有充满活力、健康情绪的生活的保证。无数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与此相反,在父母之间缺乏真正爱情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是极其不幸的。他们不仅得不到父母的真正爱抚,还感受不到崇高家庭义务气氛,以及亲人之间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产生的乐趣。在这种家庭里,孩子的情感会变得很粗野,对人产生不信任的心理。父母感情分裂,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将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创伤。

再者,现在农村的孩子,留守儿童居多。笔者曾在一个班级作了一次调查:全班39人中有26人是留守儿童。这26个孩子常年靠爷爷奶奶生活,而农村的爷爷奶奶们视孙子孙女为掌上明珠,在生活上娇纵惯养,听之任之,满足一切需要。对孩子的学习他们无能为力,更无视孩子心理的发展和良好品质的形成。长此以往,像这些无父母关注成长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交流,渐渐变得自私、孤僻。

二、应试教育的压力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及高考制度的长期存在,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家长老师关注的焦点。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都希望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自己的孩子能获得成功。于是对孩子的成绩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第一,考满分,甚至不允许孩子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和寄托。当家长要求脱离实际、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时,孩子的肩上便承受了家长给予的沉重的心理负担,学习便没有了乐趣。现在大多数家长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培养特长,挤占休息日、节假日,为孩子们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辅导班,出发点是好的,可孩子太苦了。有兴趣的还乐得其所,不感兴趣被迫的就产生厌学情绪,时间长了,便有了心理问题。

同样,目前许多学校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课程的内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为考试,评价学生才能的唯一标准是考试的成绩。学校的老师也在应试教育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中,无法发现和发展学生不同的特长。老师在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教育中,给了学生更大的考试压力,给学生订指标、排成绩。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只关心学科知识,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有繁重的课业负担,考试负担,最终就是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在学习成绩竞赛的道路上,不管是名列前茅的优等生,还是落后一些的学困生,以及缺乏关注的中间地带学生,都很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些学生为了保持优胜的地位,害怕别人超过自己,不愿帮助别人,从而导致自私、冷漠等不良心理的形成。我们班上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考试前两天,张芙蓉的课本和笔记全丢了,后经调查是同班同学吴帆拿走的,问其原因是想让张着着急,这样考试就考不到他前面去了。事实上,只用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才能的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使许多原本有可能在不同方面成才的学生成了失败者。只比考试成绩所带来的嫉妒、虚荣、失落、自卑、沮丧等心理问题非常普遍。

回答2:

关爱留守生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拿出真爱来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形成对“留守儿童”的系统管理。
“留守儿童”的档案要详实地记录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性格、爱好;有何病史;父母姓名、外出工作地址、联系电话;第二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住址联系电话等。这便于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弄清其父母、监护人等每一阶段的情况,主动与他们联系,及时向他们汇报留守儿童在校的学习表现等情况,达到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目的。
二. 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老师更应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总之,教师应摒弃“留守儿童”等于“双差生”的错误认识,主动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谈心,给予更多关爱,帮助做好思想工作。同时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手拉手”帮扶活动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三.要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
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好坏、
对错、是非等判断力较弱,正处在一个生理急速变化,心理发育不稳
定的阶段,家长要尽可能的关注孩子的成长,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
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家长联系,加强家长与学
校、代理监护人和子女的交流沟通。引导家长充分利用春节返乡等机会
和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庭的
学习、生活等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
庭的温暖。同时教师可以以开家长会的形式,对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的
培训,使他们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切实落实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
能。

四. 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曾有调查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
问题。留守儿童心理极易出现偏差,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
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
极易产生叛逆、厌世情绪。因此,“留守儿童”要经常作心理调整,
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上遇问题不要闷在心里,钻牛角尖。学校应安排有
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疑难。对
他们的心理辅导,实际上更多地给予他们倾诉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
予他们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引导他们和朋友、同学,老师、邻居等进
行交流、沟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做好事,帮助别人,从中获
得快乐。还可以尝试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形成良
好的生活习惯,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牵涉到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工程,仅依靠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大家要集中各种力量,形成合力,一起来重视和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回答3:

匿名回答 积分规则

回答 共 2 条
关爱留守生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拿出真爱来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形成对“留守儿童”的系统管理。
“留守儿童”的档案要详实地记录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性格、爱好;有何病史;父母姓名、外出工作地址、联系电话;第二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住址联系电话等。这便于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弄清其父母、监护人等每一阶段的情况,主动与他们联系,及时向他们汇报留守儿童在校的学习表现等情况,达到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目的。
二. 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老师更应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总之,教师应摒弃“留守儿童”等于“双差生”的错误认识,主动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谈心,给予更多关爱,帮助做好思想工作。同时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手拉手”帮扶活动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三.要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
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好坏、
对错、是非等判断力较弱,正处在一个生理急速变化,心理发育不稳
定的阶段,家长要尽可能的关注孩子的成长,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
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家长联系,加强家长与学
校、代理监护人和子女的交流沟通。引导家长充分利用春节返乡等机会
和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庭的
学习、生活等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
庭的温暖。同时教师可以以开家长会的形式,对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的
培训,使他们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切实落实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
能。

四. 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曾有调查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
问题。留守儿童心理极易出现偏差,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
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
极易产生叛逆、厌世情绪。因此,“留守儿童”要经常作心理调整,
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上遇问题不要闷在心里,钻牛角尖。学校应安排有
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疑难。对
他们的心理辅导,实际上更多地给予他们倾诉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
予他们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引导他们和朋友、同学,老师、邻居等进
行交流、沟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做好事,帮助别人,从中获
得快乐。还可以尝试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形成良
好的生活习惯,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牵涉到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工程,仅依靠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大家要集中各种力量,形成合力,一起来重视和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回答者: 风缘风语 - 探花 十级 11-27 22:39
教师们,尤其是心理教师,应该多与孩子们沟通,更多地了解孩子,并且要呵护他们稚嫩的心灵。

回答4:

我无语.
生存永远大于生活.要面对现实.

回答5:

教师们,尤其是心理教师,应该多与孩子们沟通,更多地了解孩子,并且要呵护他们稚嫩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