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1470-1522年)字伯虎,是明代的诗书画大家,他出身于商人家庭,父亲希望他通过科举考试当官,以光宗耀祖,他对此却满怀鄙夷。父亲死后更狂放不羁,一天,为了发泄“反潮流”情绪,竟与同里秀才张灵一起,光天化日之下露体在学宫的“泮水”中嬉戏。学宫是封建时代的孔庙和教官办公的处所,泮水是学宫的水池,带有严肃和神圣情味。他们这种行为,可谓大不敬和大伤风化。
他恃才傲物,认为中举易如反掌,只要闭门读书一年就可夺得解元(乡试第一名)。后来他在朋友祝允明(即著名才子祝枝山)的激励下,认真读书一年参加乡试,果然中了解元。次年会试时,却因一名同试室的考生作弊而被牵连入狱。唐伯虎从此无意上进,以诗、书、画、酒自娱,生活放浪,甚至流连*院,但仍自视甚高,刻了一个图章,自称“江南第一才子”。这首《言志》诗写出他的境况和心态: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买,不使人间造孽钱。
中年后,他因经历坎坷而满怀苦恼,于是归心佛教以寻求寄托。《叹世》一诗展现了他此时的人生观: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到了晚年,他的生活相当贫苦,有诗为证:
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拏并告饥。
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潦倒落魄的他,54岁即悄然病逝,临终前写下这首绝笔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泛太湖
具区浩荡波无极,万顷湖光尽凝碧。
青山点点望中微,寒空倒侵连天白。
羝夷一去经千年,至近高韵人尤传。
吴越兴亡付流水,空留月照洞庭船。
解析:这首诗描绘太湖浩荡无垠的秀美景色,从而引出自己对范蠡功成身退的高风的敬仰。这首短诗,前四具用仄声韵,写湖光山色,极尽斡旋,显得清通奇丽;后四句转用平声韵,写范蠡遁迹五湖,抒发怀古付今的情怀,显得意永味长。
《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赏析
唐伯虎一代才子以文名天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花落水流,一片自然。将车马权贵视如尘土,将酒盏花枝分者奉为天人,自有傲骨。疯颠也好,痴狂也罢,花间独坐自饮自斟,自有风流。
200分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