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下半场拼什么?比实力重要的是“标签”!

2024-12-28 13:13:5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回答2:

与比赛一样,新能源造车行业同样分上下半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上半场拼的是概念+补贴的“软储备”,那下半场拼的则是量产+交付+上市的“硬实力”。

两极分化,从北京车展看造车新势力

如果说过去几年造车新势力的竞争只是热身,那么从现在开始,随着几家主流造车新势力电动车的亮相,也就意味着新能源战役要真正打响了。

9月26日,期待已久的第十六届北京国际车展终于迎来了盛大开幕。纵观北京车展,从自主到合资,从进口豪华到造车新势力,几乎每一家都拿出了重磅的产品,在这当中,新能源品牌的实力尤为“凸显”。

正如“智领未来”的车展主题一样,电气化和新能源成为了车展绝对的主流,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展出的全新纯电车型超过全部汽车的三分之一。毫无疑问,在今年的车市,电动车在“唱主角”。

与过去小打小闹不同,这一次,各大车企160辆新能源车纷纷在北京车展上亮相,尤其是在特斯拉这条鲢鱼的强力搅动下,中高端定位的车型尤为显著,比如9月24日发布的,售价高达80万元的高合HiPhi X。

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造车新势力之于新能源品牌的比例。据统计显示,今年北京车展参展的新造车势力不足10家,而2019年4月开幕的上海车展,参展的新造车势力一度达到17家。

所以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北京车展的“繁华”或许更多的还是表象,因为在内部,一场新的竞争又开始了,那就是“两极分化”这个标签后面的“上市”。一览市场,除了少数新亮相的品牌,绝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都已经融资,或者上市。

IPO聚首,造车新势力竞相上市

在新能源领域,如果说比亚迪、吉利这样的传统品牌没有绝对的代表性,那么以蔚来为首的“四小龙”(蔚来、威马、小鹏和理想)无疑就可以堪称新势力的最新代表。

近年来,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使下,它们从0到1,历经产品、交付、融资、市场等重重考验下,最终“突出重围”。

当然,量产交付的竞争只是开始,因为横亘在它们面前的,还有一个巨大的问题——资本。高投入、慢回报,这是业内对“造车”的普遍看法,所以越充足的资金预算,就意味着品牌又多一份胜算。

在这当中,蔚来率先以每股6.26美元的价格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敲钟,打响了中国造车新势力企业登陆美股的第一枪;随后,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也相继在敲响纳斯达克的上市钟声,至此,头部新势力造车中已有三家完成了IPO。

需要说明的是,头部三家企业的上市,前后间隔时间分别为22个月和29天。不难看出,在特斯拉时代,有能力的造车新势力,都可以在这波“造富运动”中躺赢!

作为最后,也是最近上市的企业,小鹏汽车的表现也是最有亮点的。8月27日,小鹏汽车成功挂牌纽交所,并以最高17.2亿美元,最低15亿美元的募资额,创造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史上最高IPO纪录”。

值得说明的是,上市首日,小鹏汽车市值接近150亿美元,并带动蔚来、理想股价大涨。之后,三者合计市值曾超过了1000亿美元创造了中国造车新势力的“集体高潮”。

一边是上市,一边是“融资”。9月22日,威马官方宣布,公司最新完成由上海国资投资平台及上汽集团联合领投的总额100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据悉,此举创出造车新势力史上单轮融资的新纪录,毫无疑问,这也代表着,威马汽车即将进入品牌发展的高速期!

很显然,唯有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为“造车”获得持续的资金输血,才可以保证它们在后期的稳定生产。所以,即便已经成功上市的几家,它们对于资金的渴望和需求同样也不会终止。

造车新势力需要钱,更需要标签

“新造车企业最终只能活下3家。”此前,美团创始人王兴多次公开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这一说法也从侧面反映了新造车势力阵营内部竞争的激烈与残酷。

如今,在成功上市与市值屡创新高的大背景下,无形中再次加剧了行业的竞争。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新一轮的资本风口下,上市将成为新造车阵营中的一道分水岭,谁能率先登陆资本市场,谁就可以更容易跑在赛道前列。

基于这样的背景,争夺“第一梯队”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个品牌而言,什么样才能算挺入第一梯队?当然是“标签”!比如在国内谈到B级车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雅阁、凯美瑞这一类车型,谈到豪华车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BBA这些品牌。

对于造车新势力也同样如此,不可否认,新势力需要钱,但更需要被贴上“标签”。

在造车新势力三兄弟中,谁的地位最高?当然是服务最“变态”的蔚来,而这也使得他被贴上了高端豪华的标签。排在它后面的是“奶爸车”理想,最次之的则是主打居家定位的小鹏。

于是,卖40万的ES6、买80万的ES8,大家不会绝大贵,反而卖20多万的小鹏,有消费者还会左右摇头!找准产品定位,用最具体的“标签”直击潜在车主的内心,这才是品牌生存的根本之道!

回顾头部三强最大竞争对手特斯拉,也同样如此。如今谈到“科技”这个话题的时候,谁又会选择把它绕过呢?

写在后面的话

生死一瞬间,只不过这个瞬间被拉长了二万五千里。此时,造车新势力仍旧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即便已经上市的品牌,也难逃“融资”难题。不过于头部企业而言,“活着”永远比“怎么活着”更重要。或许,这场“拉锯战”才刚刚开始,因为大家都在这场混沌中寻找自己的“标签”!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