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睡眠时间并不是醒来后是否清醒的原因,关键是睡觉时所完成的睡眠周期个数。每个睡眠周期都有五个明显的阶段,分别显现出不同的脑波图像。从我们研究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有90分钟睡眠周期:65分的正常睡眠期,或者说非REM 期(REM:快速眼球转动);然后是20分钟的REM睡眠期(此时大脑在做梦);最后的5分钟又是非REM期。(这也可以说明我们睡下后没有马上做梦而经常会有梦吓醒的时候。)一般来说,REM期在较早的几个睡眠周期中,持续时间较短(少于20分钟),而在后几个周期中更久(多于20分钟)。假设我们没有定闹钟,并且没有任何其他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睡眠,平均会在90分钟的倍数时间后醒来——举例子来说,就像4个小时、6小时、7个半小时、或者是9个小时等,而非7个小时或 8小时后醒,因为这些不是90分钟的倍数。处于两个周期的时间段,我们并未处于睡眠状态眠:这个时期人的意识模糊,如果此时未被干扰(如光、寒冷、尿急、噪音等刺激)的话,将会进入入下一个90分钟的睡眠期。一个只睡了四个睡眠周期(即6小时)的人,通常比那些睡了8至10小时但未完成(最后)最后周期的人,感觉休息更充分。于是是这也解释了,即使睡足8小时后,我仍然疲惫、晕乎乎的,又或者说睡了4个钟,是几乎不可能醒得过来的。作为普通人,我们几乎从小都被教育过,要“睡足8个小时”。尽管这样(的教育是错误的),仍然还是会有一些人感觉睡得比别人好。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上述理论有误?当然不是。真实情况是因为那些看上去并未完成最后一个睡眠周期,但是仍然感觉休息很充分的人,实际睡眠时间大都接近7个半小时,或者9个小时(还有一个原因,即每个人的睡眠周期时间长度亦有不同,这点在文章最后有说明)。打盹是直接改善θ脑波的关键。θ脑波,即超意识脑波。在清醒时,更多的θ脑波,就意味着拥有更高的创造性智力据说历史上那些“高产”的名人,绝大多数深谙此理并恪守之。列奥纳多"达"芬奇、托马斯"杰斐逊和巴克明斯特"弗勒都一直使用这个的“技巧”,另外还有诸如尼科拉"特斯拉、托马斯"爱迪生、拿破仑和温斯顿"丘吉尔等聪明的“大脑”们更是同时利用打盹休息获益不少。
人体有自己的生物钟和调节器,一般情况,如果长期一个时间点睡觉,一个时间点起床,那么久了到时间点你就会感到困和自然醒。我们觉得一觉醒来就中午那是因为我们本身的作息就不规律,要么太累,要么晚上刷豆瓣知乎太晚,没有好的习惯。所以想检测自己需要多少睡眠,先从克服拖延症,规律作息开始。一到时间,强迫自己睡觉(第二天必须交工作任务除外),如果中途自然醒了,比如你闹钟调的七点半,可是六点半就自然醒了,有的人想着还早又睡回笼觉,其实这样是有害的,因为自然醒说明身体需要的休息已经够了,回笼觉会让你迷迷糊糊的被闹钟吵醒,并伴有起床气,甚至错过时间,导致一天精神不好,安排混乱,别管几点钟,立即起床,做一天的计划,吃早餐,阅读,时间多还可以慢跑几分钟。让自己一天都神清气爽。
我也困扰了很久这个问题。你那不是自然醒,是“睡眠补偿”。我自己用自己做了一个实验,一个月的时间,不靠外界时间节律系统,就是自然睡,自然醒,用软件纪录,结果发现:在平均8个小时正负1小时的区间里。不会因为白天不做耗精力耗体力的事而缩短睡眠时间,但会推迟睡觉时间,这样一个月的日子里,睡眠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不是固定的。我还不能回答:人为什么睡觉/不同的人是不是睡眠时间需求相同(不同年龄会不同)/身体是如何判断应该睡多久的。但知乎上有关于人的身体是如何识别日夜更替的讨论。我也很想知道这些答案。目前为止,我自己实验的结果是:睡眠时间可以透支,不可以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