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信心在其刚出生时就开始萌芽了。当他咿咿呀呀跟你说话、伸出双手求拥抱、弄出各种动静求关注时,他的自信心就在发展了。父母一些不经意的行为很可能会误伤这颗嫩芽,下面这些做法则能很好地呵护其茁壮成长。
1.不要过度保护
“宝宝,放着妈妈来。”
“诶呀,你不要动,这太危险了!”
“宝宝乖,你还小,不用做这些。”
孩子年龄还小,很多事情自己解决不了,更何况他们身边还潜伏着各种危险,所以家长总是忍不住想要帮助孩子,生怕一个不留神,孩子就会受到伤害。其实这样的担心和顾虑很正常,但是过度的保护就会使孩子丧失尝试的勇气和胆量,久而久之还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强烈的依赖。
仔细观察,孩子在一岁左右就开始伸着小手要求自己吃饭了,而很多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吃不饱,嫌弃孩子吃得脏、吃得慢,就制止了孩子。探索的欲望一次次被压制下去,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我不行”的自我认知。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想要自己做事时,家长应当相信孩子,给孩子机会和空间,然后利用成人的智慧进行筛选,让孩子独立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去经历成长。
2.不要急于否定
这天,家里来了很多客人,5岁的乐乐也想帮忙,于是他拿起一盘妈妈洗干净的葡萄想要送到叔叔阿姨面前,妈妈连忙上前制止:“乐乐,快放下,你会洒出来的。”乐乐执意要试,他小心翼翼地端着盘子走向客人,在经过沙发转角时一不留神几颗葡萄从盘子里滚落到地上,这时乐乐妈妈大声地喊道:“你看吧,我就知道你做不好。”乐乐难过地走向了自己的房间。
我们经常看到家长对正在做事情的孩子急着否定,嫌弃孩子做得不够好,甚至进行挖苦讽刺,这样做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孩子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在某些事情上的技巧和经验不足,我们应当接受并允许孩子犯错,引导孩子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改进,努力为孩子创造成功的体验,让孩子重拾信心,将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归还给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已经很自责了,家长需要做的是表现出对孩子的信任,而不是刻意强调孩子的失败,批评也要针对事情本身而不是针对孩子,这样才能帮孩子树立信心,让孩子勇于面对挫折,心态也会更加乐观积极。
嘲笑和辱骂更是不可取的,不尊重的态度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遇事容易气馁。
3.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姗姗兴高采烈地拿出在幼儿园得到的小贴纸向爸爸展示:“爸爸,你看,今天我吃饭很好,老师奖励了我这个。”爸爸瞥了一眼,说道:“我听说你们班的浩然小朋友已经拿到5个了。”姗姗默默地收起贴纸,脸上浮现出失落的表情。
家长往往只看重成绩,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进步和成长,以及他们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是一种对孩子能力的否定行为,这样做很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会认为即使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如别人。
其实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在每件小事上给予的肯定。当孩子受到来自家长的积极鼓励后,会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给自己带来的荣誉感,因此自信心也会得到显著提升。而进行比较的行为则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4.表扬不要空洞,要具体
当孩子经过不懈努力完成了一件事情时,不要急着夸奖他“你真棒、真聪明、做得真好……”因为鼓励和赞美是需要发自内心的,空洞不走心的表扬只会让孩子感到被敷衍。
试着将表扬具体化,鼓励孩子的具体行为和努力,以及做得好的细节,和孩子分享真实的感受,这样孩子才会清楚哪些是好的行为表现,坚定信心继续进步。
此外,在表扬孩子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轻轻摸摸孩子的小脑袋,给孩子一个肯定的眼神或者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样会让孩子信心倍增,也会增加孩子对您的信任感。
恰当的表扬会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有时候父母一句鼓励的话就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5.激发兴趣
孩子是天生的探险家,他们有着非凡的学习能力,所以在孩子探索感兴趣的事物时不要轻易制止,而是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在一旁默默给予鼓励和支持,这样会让孩子自信又独立。
家长平时可以多为孩子创造接触各类项目的机会,多带孩子出门拓展视野,多给孩子补充各类知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也会愉快地享受整个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参与和选择的权利,一些小事情尝试着让孩子做决定,比如:搭配自己要出门穿的衣服,根据个人喜好装饰自己的房间,选择爱听的音乐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宝宝自己去判断、去决定一些事情,从而激发兴趣,收获成就感。
6.感染和带动
父母拥有自信、乐观的态度,才能充分去感染和带动孩子。如果父母自身就心态消极、自卑、做事畏手畏脚,那么孩子很难接收到积极的传递。
孩子的性格和心态除了和遗传因素有关,更多的是与父母的影响和教育分不开。所以,当家人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肯定时,他们才能带着自信的力量去勇敢面对未来,也唯有爱的教育才能让孩子真正的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