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光棍子虚乌有,是数据推演发生错误所致
超高的男女性别比似乎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让公众倍感忧虑。然而事实上的结论却是:“3000万光棍”不存在。
人口统计的数据指向出现了偏差
“光棍危机”一词已经列为百度词条,记者遍查了近些年网上关于“光棍危机”的各种新闻和言论,力求找出“3000万光棍”一说的源头。总结起来,大致有两个跟“3000万”有关的数字。
第一个“3000万”来自于2014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最新人口数字:“2014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678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 ”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正好相差约3000万人。
对这个数字,沈阳师范大学人口学教授王立波的解释是:从这组数字显示的中国大陆的性别比为105.66,处于国际通行的103-107的合理区间之内,并不算高。而“光棍危机”的说法当中的“光棍”指的并不是所有年龄段的男性,仅仅是适婚年龄的男性。所以,这个数字没有参考价值。
另一个“3000万”来自于一个推论,依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中国大陆出生性别比 11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出生性别比118,就此推论出 “到2020年,将会有3000万至4000万处于婚育年龄的男青年无妻可娶”,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文章引用外媒的说法,认为中国大陆的性别比早在 1980年就超过了官方公布的数字,所以3000万“光棍危机”已经出现。
对此,王立波认为:根据出生性别比来推论各年龄组人口成年 时的性别比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从理论上和逻辑上来说没有错,在大多数国家,因为没有生 育的限制,所以出生人口数量统计反映的是人口的真实状况,以此来推论成年人口的性别比是科学有效的;但中国的现实是,30多年来所实行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超生家庭漏报和瞒报新生儿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由此推论成年期的性别比也就存在较大风险了。
王立波用一组令人匪夷所思的数据 证明这一点:众所周知,人口数量从出生开始就应该在死亡率的作用下不断减少,虽然不同年龄段减少的比例不同,但总体上下降的趋势是必然的。但考察中国大陆同一个年龄组在不同年龄节点上的人口规模,却会发现,这个数字居然不降反升。例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时,0至9岁的男性和女性人数分别为11268万人和10309万人,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均有所增加,分别为11822万和11020万。而 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男性人数下降到11484万人,考虑到这一年龄组男性的死亡率为每年3‰-4‰这个因素,这一数字尚算合理,而女性人数则继续不降反升,达到了11358万人,比出生时凭空多出了1050万人。这些人,应该就是出生时漏报、瞒报的了。
适婚年龄组性别比并未报警
既然上述的统计方法不可行,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
王立波引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字进行比较:以中国大陆平均结婚年龄27岁作为参照,将适婚年龄组限在20岁至34岁这个年龄段,通过汇总 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前和以后出生的人口性别比相差不大,甚至2000年和 2010年的数据还更低些,2010年婚龄期的性别比为四组中最低,只有102。而这个数据,与日本2000年、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相比也是低 的。
2010年,我国20岁至29岁的男性人口总数为1.1484亿人,同年龄段女性为1.1358亿人,两者只差126万人,远没有3000万人那么大的差距。
这个结论是惊人的,因为它颠覆了流行许久的一个观点:在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管控之下,很多家庭为了生男孩,用B超等手段检测胎儿性别,使女婴流产。尽管我国法律禁止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但这种情况仍然存在。
按照王立波的研究结果,不仅超高的出生性别比并不真实,而且西方国家用以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 “大量女婴被扼杀”的说法也并不符合实际。
王立波这样解释从出生性别比到适婚期性别比的变化,她认为,中国具有男孩偏好的家长在生出女孩以后,并不是像人们想象得那样把女婴溺死或者抛 弃,性别选择性流产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普遍,在儒家传统文化熏陶中的中国城乡,男孩偏好并没有把中国父母的基本伦理纲常毁灭。更多的人是把出生的女婴 或者超生的男婴以各种方式隐藏起来,这些被隐藏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总会以各种方式出现。
中国的父母总体上还是善良温情的,他们保持着男孩偏好,但也同样爱惜女孩。
“光棍村”和“剩女”一样是婚姻价值取向所致
虽然王立波的数据支撑非常具有说服力,但由“光棍危机”引发出的一系列令公众忧虑能因此消除吗?
从这些年的相关文章中,最集中的忧虑就是“光棍村”的问题。有一篇报道专门讲述了记者在贵阳某村的实地调查,2100多人的村庄就有290个光棍。
如果3000万光棍并不存在,光棍村的问题又该如何解释呢?王立波认为,从社会经济地位的阶梯形婚配模式上看,女性择偶往往选择比自己社会地位 高的男性,而男性则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地位更低的女性,所以,即使婚龄男女不存在性别失衡的问题,同样会有被婚姻市场挤出的人——剩女和剩男。 “剩女”主要存在于城市,“剩男”主要存在于偏远贫困的农村和城市的贫困群体当中,这应该是 “光棍村”产生的主要原因。解决 “光棍危机”,最终还是要靠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来实现。
采访中,记者产生了一个疑问:王立波所做的研究依据都是官方公布的数字,为什么根据同样的数字所得出的结论会如此大相径庭呢?王立波对此也有困惑:其实,在人口学研究者当中,持她这种观点的人有很多,但网络上却较少见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副所长邓希泉发表于2014年初的一篇文章认为,近年来,关于剩男剩女或性别比问题的新闻,总是能够强烈地吸引公 众的注意,这些貌似充满社会问题意识的新闻报道,似乎并没有对此问题的解决产生多大裨益。相反,这些缺乏科学分析的结论,往往造成了社会和公众对性别比问 题的一些误解。
邓先生的这篇文章同样被网络世界忽视了。
看来,网络更加偏爱充满“忧患意识”的标题,“3000万光棍”显然更符合传播学的某些规律,因此形成了一个“沉默的螺旋”,将那些理性冷静的声音给淹没了。
全国男子3000万失调,适婚期占一部分,适婚期基本稳定,中国是人口大国,多小的比例乘以十多亿人,就会变得很大
这是一个假数字,是按照男女人数差来算的,实际上会完全不同:
1)男比女多的人数有相当大比例是老年和儿童,请问刚出生的婴儿算不算光棍?80岁丧偶的人算不算光棍?
2)这个数字假设了男女必须一一对应,不存在再婚
不会,如果中国有3000万男人是光棍,社会就不稳定了,堪至会蹦溃。
男人的心理通常是有攻击性的,你想想,如果有中国有3000万男人注定是光棍,他们生活就得不到感情的充实,生活就会会枯燥,很容易走极端心理,容易愤怒,大大的增加了理性犯罪。
希望女的死光了,免得生下来就成为男权之下的女奴,被强奸猥亵不敢声张,以死证明自己的贞操,被迫卖淫赚钱供哥弟上学盖房,被拐卖到贫困山区做牛做马,遭受家暴,生上十几个蠢儿子,对了一定要把赔钱货女胎打掉,千万别生下来,她们是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