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为什么会结晶?怎么才能消除呢?

2025-02-01 20:48:0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蜂蜜为什么会结晶 在我场各门市的销售过程中,经常会有顾客提问,买回去的蜂蜜在服用过程当中会出现白色沉淀或不透明现象,这是为什么? 首先如果买的是真正的蜂蜜,那么出现上述情况是正常的,它是蜂蜜的一种物理现象,叫做蜂蜜结晶。结晶是蜂蜜又一重要的物理特性,蜂蜜是葡萄糖的饱和溶液。在适宜条件下,小的葡萄糖结晶核不断增加,长大,便形成结晶状。缓缓下沉,在温度为13—14℃时,能加速结晶过程。然而蜂蜜含有几乎与葡萄糖等置的果糖,以及糊精等胶状物质,十分粘稠,能推迟结晶的过程。蜂蜜较之其他过饱和溶液稳定。在含水量低的蜂蜜中,大多数的结晶粒留在蜂蜜中,果糖掺杂在中间成为一体;在含水量高的蜂蜜里,结晶的葡萄糖粒很快沉底,形成明显的固态、液态两层,称之为“半结晶”。有时也发现葡萄糖晶体在上层,底层为液体,中间夹着气体,这是由于结晶蜜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把固态结晶核顶到上层,粘附于容器壁的缘故。结晶蜂蜜在形态上有细腻、细粒和粗粒的区别,这与蜂蜜成分以及贮存条件有关,有些蜂蜜容易结晶,大多数蜂蜜在较低温度下结晶,少数蜂蜜长时间不结晶。

回答2:

蜂蜜是一种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过饱和胶状溶液,其物质形态极不稳定,很容易受其内在因素或外部条件的影响,过渡到结晶状态。蜂蜜结晶的趋向决定于结晶核多少、含水量高低、贮藏温度及蜜源的种类。凡结晶核含量多的蜂蜜,结晶速度快;反之,结晶速度慢。含水量低的蜂蜜,其溶液的过饱和程度高,比较容易结晶;含水量高的不成熟蜂蜜,因溶液的过饱和程度降低,就不容易结晶或出现部分结晶。将蜂蜜贮藏于5-14℃条件下,不久即产生结晶现象;低于5℃或高于27℃,可以延缓结晶;已经结晶的蜜加热到40℃以上,便开始液化,当加热的温度和时间超过70℃、30分钟,液化的蜂蜜不再结晶。来自不同蜜源种类的蜂蜜,因为化学成分不同,在结晶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通常蜂蜜含葡萄糖结晶核多、密集,且在形成结晶的过程中很快地全面展开,就呈油脂状;若结晶核数量不多,结晶速度并不很快,就形成细粒结晶;结晶核数量少,结晶速度又慢,则出现粗粒或块状结晶。无论是哪一种形态的结晶体,实际上都属于葡萄糖与果糖、蔗糖及蜂蜜中其他化合物的聚合体。蜂蜜的自然结晶纯系物理现象,并非化学变化,因此对其营养成分和应用价值毫无影响。

回答3:

为什么蜂蜜放久了会出现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