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没有26个拼音字母的,那他们是怎么来读汉字的?

2024-12-30 20:07:3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汉字一直都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历史得以更好的流传下来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汉字经历了很多次的改革和发展,汉字的字形也是由最初的复杂慢慢的简化。

作为工具,越来越好用才是成功的改造,不随着历史的要求变通和发展,最终,被淘汰也是迟早的事。在近代历史上,挺过了那么多朝代的汉字,也差点走向末路。当时,闭关锁国的大清朝还沉浸于自己的强大,完全不知自己已经被其他强国虎视眈眈,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在震耳的炮声中,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开始觉醒,看着自己的国土被肆意抢夺,又无奈挡不住敌人的长枪大炮。国人一边抵御敌人,一边开始陷入思索:是什么让本身很强大的中国落后别国那么远?要说是盲目自大、不思发展、没有危机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导致落后的原因,但是,究其最根本原因,很多先进人士都把矛头指向了汉字。

鲁迅甚至还提出了:如果不消灭汉字,那么,中国肯定会灭亡的口号。1934年,鲁迅先生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这样写道:“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虽然,最开始听到这种说法会觉得有些荒谬,汉字来背这个锅似乎有点冤枉,但是,如果认真的深究一下,倒也觉得有它的道理。

周有光被誉为我国的“汉语拼音之父”,由此可见,他在文字改革中的卓越贡献。周有光本是复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并不是文字专业,但是,由于自己的爱好,一直对文字很感兴趣,还曾著有《字母的故事》一书。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但是,主席就是因为看到了这本书,觉得此人非常有见解,所以,才点名让这位经济学教授参加文改会。

到了1956年,《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出台,两年后,这个方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得到批准。这个方案开始实行后,其简易程度,让一个普通的农民不到20个小时就能学会汉语拼音。学会汉语拼音后,认字非常快,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拼音的热潮,甚至,有一些农民在田地干活休息的空隙都要学习汉语拼音。

从此,汉语拼音得到了普及,汉字再也没有那么晦涩难学了,更为我国之后的经济、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回答2:

我们如今的孩子们学习汉字,最开始都是通过拼音来学习的,想要学好一个汉字,都是从拼音学起,拼音的发音很多都是源于字形。

有人问我们从小学拼音认字,拼音很方便我们都知道,但是古代的时候,古人没有拼音,他们是怎么认字的?其实啊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时代的变迁,字体也跟着在不断转变进化,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皇帝在小的时候就要学很多种字体,我们现在觉得很奇特的记忆方式其实古代人早已经用过了。

在汉字中,很多字都是形声字,这点想必上学时候老师也讲过,形声字就是声和形两部分组成的,而声旁就是负责读音的,在古代象形字和会意字是古人常用的字体,我们小时候学英语,不认识的时候都会在后面标注中文,取个谐音,其实古人也在用这种方式,只不过他们叫“直音法”,

还有类似的一个方式叫做读若法,他是标出元音的读法。把一个字拆开来标注。还有一种叫做反切法,跟我们现在的拼音很相似,将两个字组合起来,比如“比”这个字,他们也许会用到“波”和“一”,这就和我们现在的声母和韵母一样,洽洽这样的方式是古人用的最多的,在当时学习文学的时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是一点都是不掺水的,我们对于古人智慧,只有慢慢的敬意。

回答3:

还有一种方法,叫做“譬况法”,它的意思很简单,也就是用简单的字来描述当时读这个汉字的唇齿细节,比如“宝”字,就属于口唇发音,用不到舌头,也用不到牙齿,还有一种叫做“反切法”的“拼音”方法,这个方法是用汉字当拼音,比如读“鲁”的时候,就会标上注音“郎古”,古人读着读着,就能学会这个字,可以说是很巧妙了。

回答4:

众所周知,拼音共有26个字母,通过它们可以读出几乎所有的汉字,我们小学时期都是通过拼音来识字的,不过在古代,拼音并未被发明出来,那个时候的古人,用的发音方法十分巧妙,比如最简单的,就是用“直音法”,所谓“直音法”就是通过已经知道的字来学习读音,比如“王”是很常见的字,若是学习到“亡”,就可以用这种方法,不过它也有很大的缺陷。

回答5:

用一种名叫“反切”的方法,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字注音.
例如要给“塑”字注音,就是“塑,桑故切.”意思是 ,用“桑”的声母跟“故”的韵母及声调相拼.“桑”的声母是s,“故”的韵母和声调是ù 两者相拼就是 sù, 这正是“塑”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