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是一种收集资料以及处理资料的重要手段,人们可通过阅读的形式认识世界、发散思维、获取情感体验以及审美体验,在课堂上的定义可被解释为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阅读教学的开展可提高学生对词语、言语的把握,同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阅读资料的信息获取能力等,是学生今后对语文把握的重要教学基础,因此如何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目前较多小学教师的重要研究性方向。下面笔者将根据相关的调查分析进行可行性措施的探讨,力图为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实施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创设教学情境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特性尤其突显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上。据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课上注意力集中较为薄弱,自制能力较差,但是其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探究的精神,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因此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师,应该充满掌握学生的阶段性特点,从小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特征出发,设置具有阶段性特点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进而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忱,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情境的设定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学情境是通过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具有一定氛围的教学环境,通过环境的情感带动促使学生受到积极地影响。
以《秋姑娘的信》一课为例,若在展开此教学活动时正好是秋季,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探索、欣赏秋季风景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秋季风景以及秋季小动物的生活特点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此教学内容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此教学内容的学习质量;若不是处于秋季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予以学生观看属于秋季的图片或是秋季的动画视频,增加学生对秋季的感官认识,进而可以帮助学生对此篇课文的理解以及把握,同时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进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二、巧用示范性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自我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尚未掌握到较为成熟的技能,但是其模仿能力极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性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示范性教学就是其最好的选择,所谓示范性教学就是通过榜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竞争意识,但是这里所说的示范性并不是通过教师本身来进行示范,从而使教学获得成效,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示范展开。据了解,示范性教学在以往的阅读课堂上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但是其教学成效不佳的原因就是在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将示范的主体位置交给教师,让教学活动围绕着教师来展开,因此反而降低了教学的传授成效,而通过学生之间进行示范模式,则可以改变教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地位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春到梅花山》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先找寻相关的课文朗读音频,然后在课上予以学生进行听觉的欣赏,鼓励学生跟着音频的播放进行模仿,接着可以任意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示范,并强调其中应注意的词语以及情感的代入,例如其中的“挨着”“涌动”等,要凸显一种梅花争妍的心态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通过几位学生的示范激发其他学生的朗读兴趣以及竞争意识,教师可以将学生之间进行分组,采用小组之间的比赛形式来促使学生竞争意识的有效形成,从而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水平以及情感的把握。
三、增加阅读活动
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仅仅依靠简单的教科书形式以及教师的经验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阅读的活动少之又少,而阅读教学是一门具有视觉、思维等综合性活动量较大行为,仅仅通过教科书来获得阅读的技能,达到提高阅读的质量,是远不能得以实现的,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因此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适当的增加学生的阅读活动,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让学生通过丰富的阅读活动来巩固课堂的阅读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以及对阅读教材的把握能力,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以《好学的爸爸》一课为例,该篇课文主要是通过阐述“爸爸”的好学行为,从而培养学生好学的意识以及激发学生好学的兴趣,教师除了在展开此教学活动时予以学生讲解“爸爸”的行为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课外阅读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好学行为以及学习的能力,因为单一的教科书内容很难直接促使学生掌握到其中的寓意,因此予以更多的阅读活动进行辅助性促进,可以在日积月累以及环境的影响下促使学生了解到书中的寓意。例如围绕着“好学”主题来展开阅读活动,与学生讨论平时生活中的学习行为,讨论阅读过的课外书籍内容以及书中的寓意,还可以为学生推荐具有“爸爸”同样好学品行主人公的阅读刊物,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水平。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阅读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于让人从求知到获知,再到有知。长期的阅读不仅可以使人从书中磨炼自我的意志、洗涤自我的心灵、提高自我的品位,而且还可以为人们积累知识,培养欣赏的能力等。小学是接触新事物、培养一切能力以及兴趣的阶段,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更应重视其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