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复习课

2025-01-08 05:57:3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如何教好才是重点: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象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可以用严谨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摆法和想法列出了以下算式:

①12/3=4     ②12/4=3     ③12/6=2     ④12/2=6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2.用数学规律表示生活现象

如学习了研究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说:“每本《数学小灵通》的价钱一定,订阅的本数和总钱数成正比例”、“《小学生周报》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和总价成正比例”、“每平方米的房价一定,订购套房的面积和购房的总价成正比例”、“每千克铁观音的价钱一定,买的千克数与所需的钱数成正比例”……

3.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环境

如一年级学习认数时,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几扇窗子,每扇窗子上有几块玻璃;数一数自己学具的件数;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引导学生根据周围的事物编题,如“根据教室里的人数编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高年级学生学习了小数后,让学生把周围的事物用小数表示出来”;学习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说说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经常这样做,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化思想,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4.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把学生带到一个圆锥形的沙堆边,让学生计算出沙堆的体积。学生就必须解决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沙堆的有关数据,还必须用垂线、平行线的知识测量出沙堆的高,测量出沙堆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最后求出沙堆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再告诉每立方米沙的重量,让学生求出这堆沙的重量。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用数学概念解释生活问题

如学习了比例尺之后,让学生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眼就能认出像片上的人是谁?”、“是什么方法可以把我们祖国的面积画在任意大小的一张纸上”;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有的顾客买袜子时只要在自己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自己穿?”;“侦探人员只要量出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大约身高?”……

6.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实践

如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让学生替教师出主意:“老师有500元钱,该怎样存比较合算?”学生不但要到各家银行去了解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还必须考虑教师这些钱能存多久,最后还要考虑存的方法,是逐年存再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国债可买?有没有建设债券可买?……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并阐述理由。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加深学生对“利息”的理解,进一步掌握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又让学生懂得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体验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文章摘自:让数学回归生活 提高实践能力

回答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所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更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的优化对于小学阶段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毕业生学业成绩尤为重要。可是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实际情况,是我们复习所关注的问题。
复习质量的高低,复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教材编排的理解、对学生知识状况的掌握、对复习方法的选择和复习内容的设计,以及学生参与复习的热情等方面有关。这就需要搞好教学研究,集思广益,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