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栈介绍: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注意到过这样的现象,家里洗的碗,一只一只摞起来,最晚放上去的放在最上面,而最早放上去的则放在最下面,在取的时候正好相反,先从最上面取,这种现象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先进后出,后进先出”。请大家想想,还有什么地方有这种现象?其实比比皆是,建筑工地上堆放的砖头、材料,仓库里放的货物,都是“先进后出,后进先出”,这实际是一种存取物品的规则,我们称之为“堆栈”。
在单片机中,我们也能在RAM中构造这样一个区域,用来存放数据,这个区域存放数据的规则就是“先进后出,后进先出”,我们称之为“堆栈”。为什么需要这样来存放数据呢?存储器本身不是能按地址来存放数据吗?对,知道了地址的确就能知道里面的内容,但如果我们需要存放的是一批数据,每一个数据都需要知道地址那不是麻烦吗?如果我们让数据一个接一个地放置,那么我们只要知道第一个数据所在地址单元就能了(看图2)如果第一个数据在27H,那么第二、三个就在28H、29H了。所以利用堆栈这种办法来放数据能简化操作
那么51中堆栈什么地方呢?单片机中能存放数据的区域有限,我们不能够专门分配一块地方做堆栈,所以就在内存(RAM)中开辟一块地方,用于堆栈,但是用内存的哪一块呢?还是不好定,因为51是一种通用的单片机,各人的实际需求各不相同,有人需要多一些堆栈,而有人则不需要那么多,所以怎么分配都不合适,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分不好干脆就不分了,把分的权利给用户(编程者),根据自已的需要去定吧,所以51单片机中堆栈的位置是能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就体现在SP中值的变化,看图2,SP中的值等于27H不就相当于是一个指针指向27H单元吗?当然在真正的51机中,开始指针所指的位置并非就是数据存放的位置,而是数据存放的前一个位置,比如一开始指针是指向27H单元的,那么第一个数据的位置是28H单元,而不是27H单元,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在学堆栈命令时再说明。其它的SFR,我们在用到时再介绍。
push是压入。 pop就是弹出
DPTR是数据指针,16位。 DPH,HE DPL分别是他的高低位。
POP DPH sp指向52H,所以把52里的内容送给DPH,DPH=0FFH,然后sp减1
POP DPL 指向51H,所以把51里的内容送给DPL=0FFH,然后sp减1
MOV DPTR,#4000H 把4000H送给0FFFF地址,也就是片外存储器
RL A 左移A 00000010变为00000100,变为04H
MOV B,A 把A送给B寄存器,此时B为04H
MOVC A,@A+DPTR DPTR=4000H,A=04H,把他们相加的地址里的内容送给A,为30H
PUSH A 然后压入堆栈,此时SP虽然为50H,但存储的地址需+1,为51H
MOV A,B 重新把B的内容04H送还给A,A重新变为04H
INC A 加1指令,A=04H
MOVC A,@A+DPTR DPTR=4000H,A=05H,把他们相加的地址里的内容送给A,为50H
PUSH A 再压入A
RET 返回
ORG 4000H
DB 10H, 80H, 30H, 50H, 30H, 50H
4000H 4001H 4002H 4003H 4004H 4005H
说的够明白了,答案你自己思考
我知道这里对于新手来说是一道坎,
MOVC A,@A+DPTR是根据当前DPTR的内容,加上A的内容,去查找相应的值.
因前面DPTR=4000H, 也就是DB的地方.
只要算出A的值, 就可以确定查表的内容了.
最终结果: (A)=80H (SP)=52H (51H)=10H (52H)=80H (PC)= xxx
这个是函数调用。
函数返回后,A中的数据是30H,SP=52H,(51H)=80H,(52H)=30H,返回PC值是函数调用处的地址加上1。
就这样简单的,没有什么好分析的。
POP DPH ;将DPTR高8位出堆栈
POP DPL ;低八位出栈
MOV DPTR,#4000H ;DPTR=4000h
RL A ;将A除2,即A=01H
MOV B,A ;B=A=01H
MOVC A,@A+DPTR 将A+DPTR即4001H的内容放入A
PUSH A;A进栈
MOV A,B ;A=B=01H
INC A ;A=02H
MOVC A,@A+DPTR;4002H的内容放入A
PUSH A ;A进栈
RET ;返回子程序头
ORG 4000H
DB 10H,80H,30H,50H,30H,50H
上面实际上是查了80H和30H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