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因素 1.遗传 遗传指亲代(父母)通过基因(DNA),把自己的性状传递给子代(子女)的现象。遗传提供了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重要基础。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每一方面都能看到遗传素质的影响,智力高的父母其子女智力高的可能性更大;多动症、精神分裂等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也同样可能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可以设想,一个天生的聋子是不能欣赏音乐,成为伟大的音乐家的;而一个天生的盲人也不能欣赏美术,永远不能成为出色的画家,所以说遗传还给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2.先天素质 先天素质是指机体从母体降生后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等,先天素质是基因与影响胎儿发育的母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教育界比较重视“优生优育”就是希望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的先天素质,为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由基因引起和控制的器官的形成,机能的展开,以及动作模式有程序的扩展。个体有些能力是按照生物进化的规律,以一定预先安排好的程序随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而发展的,极少受个体经验的影响。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阿诺德·格塞尔有一个很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他以双生子为对象,研究动作发展与成熟的关系。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周起每天作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由此,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在儿童生理上未达到准备状态(即成熟)时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这种动作的准备,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物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但它仅为其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心理发展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
(二)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客观现实中围绕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在事物和现象,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多重水平的环境系统。这一系统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并对心理发展产生着影响。所以人的心理发展是变化着的个体与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心理发展在生物因素提供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其发展方向、内容、水平则决定于环境因素。 2.教育因素 教育和社会生活条件一样,也是一种环境影响。但是教育又跟一般的社会生活条件或环境影响不同,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由一定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对环境影响加以选择,组织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包括教材、设备等),并且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儿童心理施行的有系统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就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把儿童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