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中: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也者怎么翻译

2024-12-18 23:16:2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也”是语气助词,不翻译;“者”,代词,复指,用来引出谓语,是判断句的标志,不翻译。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孝:此处指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弟”通“悌”,指弟弟顺从兄长。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不同,它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例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张骞,汉中人也。
  在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另一常见的形式。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吾所欲者,土地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有时候,“也”可以不用。例如:
  兵者,不祥之器。
  甚至“者”字、“也”字都不用,也可以形成判断句。例如:
  夫鲁,齐晋之唇。
  荀卿,赵人。
  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例如:
  楚虽大,非吾族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种”非“字虽然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是它本身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
  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是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例如:
  是社稷之臣也。
  

回答2:

  语气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具体解释:
  也者:
  1、语气助词。表提示。

  《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宋 苏舜钦 《上孙冲谏议书》:“夫道也者;性也,三皇之治也;德也者:复性者也,二帝之迹也。”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二》:“《易》也者,卜筮之史也。” 鲁迅 《花边文学·未来的光荣》:“有些所谓文学家也者,也得找寻些奇特的、色情的东西,去给他们的主顾满足。”
  2、语气助词。表疑问。
  《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语气助词。表拟度。
  清 戴名世 《郭生诗序》:“然生不汲汲求士之知,荒丘绝壑,若将终身也者。”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就是孝顺父母、悌就是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回答3:

【翻译】孝顺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理解】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回答4:

要孝敬父母,团结兄弟姐妹,这样是仁的根本,如果你对自己的家人都不好,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个仁义之人呢?

回答5:

也者是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