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来源谁知道,越多越好?

2025-01-01 16:46:5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从地名看北京的历史变迁

北京地区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夏朝,大禹治水划分九州,北京地区属于冀州,在周朝时称蓟,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在北京地区分封了蓟、燕两个诸侯国,后来蓟国被燕国灭掉,燕国的都城就迁到蓟城。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这个名字直到现在仍被使用为北京的代称。

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这些地名在北京本地反映的不多。汉代这里是燕国的治所,在北京留下的最著名的遗迹是大葆台汉墓和石景山地区的老山汉墓,汉墓所葬均为燕王和其亲属。昌平于西汉时设县,为昌盛平安之意。据《昌平山水记》所记:“汉齐悼惠王子印以昌平侯立为胶西王,县名始见于此。”说明昌平的地名来自汉代贵族的封爵。

三国两晋时期,蓟城为幽州属地,是北方重镇。北京现存最早的佛教名刹潭柘寺即建于晋代,传说后来的北京城是仿照潭柘寺的格局而建,所以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语。隋代这里为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代这里先称幽州,天宝元年改称为范阳郡,仍设治蓟城。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安禄山自称皇帝,国号大燕,以范阳为大都,是北京称大都之始。后发生内讧,被其子庆绪所杀,庆绪又为部将史思明所杀,史思明后来也自称大燕皇帝,以范阳为燕京,是为北京正式称燕京之始。唐平定安史之乱后,又改范阳郡为幽州。在北京宣武门外有法源寺,即唐代的悯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率军队北征高丽失败后,为纪念追悼阵亡战士所建,是城区里历史最古老的寺院。房山石经山的云居寺以刻写石经著名,从隋朝就开始刻写。顺义区因隋朝文帝开皇年间突厥率领八部归附(顺从),朝廷将其安置之地命名为“顺州”。怀柔区出自《诗经·周颂·时迈》中的“怀柔百神”,意思是招来安抚,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设立怀柔县。

在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割弃燕云十六州予契丹,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其地为北京、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部,其中幽州(即燕州,今北京一部分)、顺州(今北京顺义县)、儒州(今北京延庆县)都是现在北京管辖区。北宋多次试图收复失地,均失败告终,在地名上也留下很多痕迹,传说六郎庄、挂甲屯等名字是和杨家将杨六郎有关,而杨家将留在北京的真正足迹是在高梁桥,位于北京西直门外一公里远的地方。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匡胤北伐,曾在高梁河边与辽景宗耶律贤展开过一场激战,最后以北宋大败而告终。辽建都在上京,把北京作为陪都称幽都,因此地在上京之南,也称南京、燕京。位于广安门外北滨河路的天宁寺塔,建于辽代,是北京现存古典建筑中最古老的一个。

金灭辽后迁都于北京,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城址位于今北京宣武门西部,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金中都的城中心地带在现在的广安门外西二环路一线,宫殿遗址就在广安门稍南一点的地方。广安门外莲花池、北海琼华岛都曾经是金代的宫苑。跨越卢沟河的卢沟桥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兴建,名叫“广利桥”,现代史上的全面抗日战争就是从卢沟桥边的“七.七事变”开始,这座桥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也还在使用。元灭金后忽必烈一把火断断续续燃烧了一个月,把金人苦心经营的都城化为灰烬。金城墙曾有13座城门,无一幸存,可是北城西北的会城门的名称至今依然使用,西城南门为丽泽门,留下了丽泽路和丽泽桥的名字。金代都城有丰宜门,门外设拜郊台,丰台之名即取自丰宜门之“丰”,拜郊台之“台”,清朝称“丰台镇”,后成为北京是一个行政区。大兴区在金代设大兴府,意思是宏大而兴盛。金于大房山建陵寝,后置“万宁县”,再后以奉祀先陵,改“奉先县”,元世祖年间以境内的大房山(也称房山)又改奉先县为房山县。通州区在金代时设州,是运河北端的终点,取“运河漕运通畅周济”之意,漕运不能堵塞,所以叫通州。

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始建大都,新的城址位置移向金中都东北,南到今长安街南侧,北到德胜门外2.5公里的土城。大城略呈长方形,周长约60里。有光熙门(今和平里东)、健德门(今德胜门小关)、安贞门(今安定门小关)等11座城门,光熙门、健德门、安贞等地名沿用至今。大都格局宏大,规划严整。全城街道整齐划一,小街和胡同平行排列,现在很多胡同的名称仍是元大都时留下来的。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北京在元代成为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元代还兴建国子监、孔庙,以及妙应寺(即白塔寺)、白云观等许多庙寺道观,这些建筑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地名或地理标志。大都经济的繁荣同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有密切关系,大都每年要从南方运进粮食百万石以上,因此也带动了通州张家湾至北京城内的水陆交通,船只可由大运河,或由海道,经通州直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这条运河的使用一直沿用到清代。北京城内的水系也由此形成,如积水潭、后海、前海、中南海、北海等地理名称都是这时出现的。

元末社会混乱,农民纷纷起义反抗民族压迫的暴政,最后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明朝,将首都定在南京,大将军徐达领兵北伐,将元大都城墙捣毁,将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将首都迁到这里,又改称北京,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约三百年后,李闯王打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没过几天,吴三桂在山海关降清,协助满州八旗打败了李闯王,随后清军入关也迁都北京,并沿用了北京的地名。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将元大都向南移,废弃了大都的北城墙,东、西土城的名称就是源于元大都北城遗址。明嘉靖时期增筑南面外城,形成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相套的格局。外城门共有七门:左为东便门、广渠门,南为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右为广宁门(清改为广安门)、西便门。内城中正阳门居中,地位是最高的,北京人俗称其为“前门”,因皇帝龙车出入此门,故又称国门。东边是崇文门,西为宣武门;东南面是朝阳门,南方的粮食向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水运到通县再装车进城,经朝阳门进京,现在在朝阳门附近还有地名“禄米仓”、“海运仓”就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阜成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然后是东直门和西直门,取“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的含意。北面西有是德胜门,东有安定门。皇城为大明门(清改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改为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清改为地安门)。宫城有六门,正南第一重为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第二重为端门,第三重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由于战乱和社会运动,大部分城墙均已销毁,但是留下的地名足以验证当年的恢弘规模,今天北京的二环路就是当年的内外城城址。广渠门外神木厂当年是存储皇宫所需木料的地方。“海王村”在辽代金代是个普通的村庄,元朝开始在这里烧制琉璃瓦件,明代为营建宫殿,扩大窑厂,归属工部衙门管理,专门烧制皇家用的琉璃瓦件,到了清乾隆年间才停止烧窑,迁到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是“琉璃厂”的名字保留下来,并在清代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黑窑厂街在宣武区南部,陶然亭公园的北部,这里和琉璃厂一样也是工部衙门的窑厂,专门烧制特制的青砖,以后这里逐渐形成居民区,被称为黑窑厂街。这些地名就是北京城建设历史的证明。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帝制。民国初期,将皇城的东、北、西三面墙垣拆除,留下黄城根大街的名字;皇城南面的墙垣也大部拆除,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开兴华门,后改为和平门。1937年在东长安街东开启明门,后改名建国门。在西长安街西开长安门,后改称复兴门。后来将此街道向东西延伸成为北京的东、西长安街,北京又增加了新的地理名称。

清代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汉人和其他外来人口都迁居外城,因此成就了老北京特有的胡同、会馆、市井等种种民俗文化。从清代以来北京就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商业十分繁荣。在北京以市为名的街巷举目皆是,如崇文门外有花市大街,因其曾是专门卖花的市场。东晓市、晓市口是当时的早市,还有骡马市、缸瓦市、煤市街、米市大街、菜市口、灯市口、羊市口等等,这些地方都是当时的专卖市场所在地。西城区原有个驴市胡同,当时是交易驴马的市场,这一市场后来衰落消失,其地名也就逐级被居民以谐音所代替,演化成了现在的礼士胡同。朝阳门外原有个鸡市口胡同,成名于清代,曾是卖鸡鸭的市场,后易名为吉市口。珠市口原来是猪市,此外还有果子巷、鲜鱼口、瓷器口等等地名。民国以后王府井大街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街,最大的市场是东安市场,前门大街依然是商店林立之处,百年以上的老字号大都坐落于此,大栅栏街仍是北京最热闹的商业区。前三门外为商贩和民间艺人聚集之地,天桥市场是最热闹的娱乐场所。

老北京还有一些以商业工场、作坊为名的地名,如北草厂胡同、大石作胡同、小石作胡同、大酱坊胡同、皮库胡同等等,反映出当时这里曾是草料场、石料作坊、酱菜作坊、皮制品作坊等的所在地。明朝南城有个姓唐的洗布帛的劳动者,他居住的胡同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区的唐洗泊街。宣武区有条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刘家街的误称,以开粉房的刘氏而得名。东城有个姓姚的,铸锅铸得好,他家所在的胡同就叫姚铸锅胡同,后来被讹称为尧治国胡同,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国胡同。北城有个做豆腐的陈氏,其住地就被称为豆腐陈胡同,后来讹称豆腐池胡同。还有以做篦子的沈氏得名的沈篦子胡同,以做沙锅的刘氏命名的沙锅刘胡同等等。有以售卖纸人纸马的汪氏和何氏命名的汪纸马胡同、何纸马胡同,今天已讹称为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了。
从这些地名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老北京当年的生活景象。

还有些地名记录了历史文化的信息。比如明朝是历史上皇家豢养动物最鼎盛的时期,京城内建有虎城、象房、豹房等多处饲养动物的场所,于是人们就以这些场所逐渐转化为“象来街”、“虎坊路”、“豹房”等地名。从元代开始到清代,北京兴建了很多宗教建筑,有的寺庙一直保留下来,而另外一些现在已经没有了遗迹,但是它们都保留在地名中。比如东岳庙前的神路街、万寿宫和万寿路、黄寺和黄寺大街;因环绕后海分布十余座古刹,形成了什刹海的地名;赵公口是北京的长途交通枢纽之一,得名是因为以前这里有座供奉赵公元帅的财神庙;还有中关村的保福寺、西城的白塔寺、护国寺、东城隆福寺、海淀的大慧寺、娘娘庙、净土寺、皂君庙、龙王堂等都成为街道或地区的名字。更多的历史信息是天、地、日、月等皇家祭祀场所(所谓九坛八庙)、位于内城周围的当年的政府办公场所和清代遗留下的十余座王府以及历史人物的足迹。文天祥、郭守敬、袁崇焕在这里有纪念的祠堂;祖家街的地名使人们记住了明清交替时期的重要将领祖大寿,以及他的外甥吴三桂;位于长安街东沿长线上八王坟,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埋葬地,他是满清的开国功勋,在王爷中排位第八;公主坟的地名则另有一段历史背景:孔有德是投降满清的汉人将领,是清朝开国功臣,封“定南王”。他南征柳州阵亡后孝庄皇后将其女孔四贞认定为自己的义女,留在宫中抚养,封她为和硕公主,并特赐继承其父“定南王”的王位,后嫁内务大臣孙延龄,同往广西节制军务。孙后投靠吴三桂背叛清廷,孔四贞坚决反对孙、吴的叛逆行为,率兵讨伐,协助平息云南叛乱。康熙帝召她回京并为她赐封王爵,成为清朝的一代女王。孔四贞逝世后,清廷以隆重的葬礼相待,将她埋葬于西郊,并称之为“公主坟”。

经历抗战、内战,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改称北京并成为首都,北京历史又翻开新的篇章。赵登禹路、张自忠路、佟麟阁路是抗战后纪念抗日将领而产生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增光路,魏公村(本名为公村),八一湖,红领巾公园,团结湖公园等名称是解放后的产物;文革时期也产生过很多新的地名,不过基本都废除了。随着改革开放,有联想、四通等成为地名,有代表新商业场所的新东安、国贸,有CBD、SOHU等外来名词,北京主办亚运会、奥运会,又出现了亚运村、奥运花园等新地名。日新月异的名词,伴着日新月异的建筑,让北京也永远发展着,变化着。

回答2: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北京城的来历。

  60万年前的北京,有了它的第一批居民,就是现在我们非常熟悉的北京人。尽管当时他们的生存条件非常恶劣,但是北京人经过一代代的繁衍,终于形成了具有思维能力的人,走出洞穴来到平原,学会了耕作,建造起房屋。

  北京地区的真正形成是在三千年前,当时它分成两部分,分别是燕国和蓟国的国都。蓟的国都蓟城在今天的宣武门到和平门一带,北京的第一个名字叫做蓟城。

  这两个诸侯国,燕强蓟弱,一场战争之后燕灭了蓟,燕就把国度迁到了蓟城。

  建都后的燕国一天天强盛起来,到了战国时期成为七雄之一,蓟城那时候已经相当繁荣。

  后来随着七雄争霸,秦灭了韩、魏、楚,破了赵,燕国危在旦夕之际,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荆轲刺秦。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发源地就是今天的北京。

  作为燕都的蓟城,也成为北京城的一段光辉的开端。至今在北京以燕、燕京命名的地名、人名、商号、商品品牌仍处处可见。

  随着一次次的改朝换代,隋朝将它称为涿郡,到了唐朝被改名为幽州。由于它与北方游牧民族相邻,所以饱受战火煎熬,所以一直没能得到发展。

  公元936年,辽国的契丹族举兵南下。两年后取得了幽州,改称南京。关于这段历史,恐怕连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北京人都不一定知道。当时南京人口已达三十万,包括汉人和新迁入的契丹人,逐渐发展起来。在北京的历史上,南京这个名称延用了将近两百年。

  公元1114年,聚集在松花江以北的女真族,起兵攻打辽国,取得节节胜利后,在第二年,女真首领称帝,定国号为金。1122年,金军占领了南京,1126年金把国都迁到了幽州,并在残破的旧城城置上营建新城,定名中都,第一次成为半个中国的统治中心。《射雕英雄传》里面的很多故事,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1215年,蒙古骑兵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以锐不可当之势,攻下中都城,乱兵之中,金朝的皇城宫阙被付之一炬。

  四十多年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迁都到了这里,并重新修建皇宫,中都改称为大都,成为元朝的国都。开始成为全国的统治中心,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都城的规模远远超过中都,气势宏伟,建筑精湛。从欧洲来到大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对大都称赞不绝,他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与大都相媲美。

  十四世纪中,朱元璋起兵江南,在现在的南京建立了明朝,大都城内宫廷建筑,被明朝大将徐达全部拆毁,大都城就此消失了,城名也被改成了北平,它又一次跌入谷底。

  过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明朝的第三代朱帝又从南京把国都搬迁过来,并下令在大都城址上重新建造了都城,并把都城定名北京。

  从此北京这个名称出现了,这是在公元1420年。

  在历史航道上走过三千年的北京市,从燕国蓟城经中都、元大都到明清北京直至今日,这期间几起几落,最终发展成一个全面开放的、现代国际第一流大都市。

回答3:

查一下县志

回答4:

蓟城,燕京,北平,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