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少林-福建莆田少林寺
提喜,一名涂喜,名郑开,乳名洪,排行第二,俗称洪二和尚,乾隆二十六年在漳州府漳浦县高溪庙创立天地会,并于次年开始传会收徒,吸收陈彪、陈丕、破狗脸入会。提喜于乾隆四十四年去世。陈彪又收平和人严烟为徒。严烟后去台湾,发展林爽文入会,发动天地会反清大起义。此时清政府才知道民间有天地会组织。官府从捕获的天地会会员口供及部分会簿中得知,天地会起源于“闽海一带”,于是在漳州、广东潮州、惠州等地大肆搜捕。但终无所获。
乾隆五十七年,天地会会员陈苏老被捕,供出天地会起源于高溪庙观音亭,位于广东省惠州石城县,但后来又改说在博罗县。两广总督邓世勋遍查石城、博罗二县,均无“高溪庙观音亭”,于是便不了了之。事实上,高溪庙位于福建省云霄县东厦乡,嘉庆三年以前为漳浦县辖,故嘉庆以后的天地会秘籍中有“云霄寄迹高溪庙”之说。高溪庙依山面海,地理条件优越,进可从大海脱身,退可于山岭隐踪,至今如是。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提喜原为僧人,是否与南少林有关,颇值得怀疑。当地父老口传,提喜原为少林寺僧。因少林寺遭官劫逃回原籍,乃创立天地会。传统的看法也认为,天地会是一个反清复明组织。其实不尽然,早期的天地会实则是一个互济互助的民间秘密组织,会员入会行“歃血拜盟”式,会员之间皆称“兄弟”,以“开口不离本,出手不离三”、“五点廿一、三八廿一”为会员联络隐语,这是一个以义气为纽带的帮会性质团体。但是,后期(乾隆五十六年林爽文起义)天地会的反清宗旨显得十分突出,咸丰年间天地会内部文献中有关南少林故事的说法,似乎与此有着微妙的联系。
最早有关福建少林寺的记载,始见于清代咸丰年间出现的天地会文献《西鲁序》,谓“少林在福建福州府圃龙县九莲山”。其后无名氏的《洪门秘书西鲁传》,谓少林寺在福州府盘龙县九莲山。近人戴魏光《洪门史》引述《清稗类钞》关于天地会起源文字:“传言天地会之起者,亦近神话。谓在福建福州莆田县九莲山少林寺,地至邃,人亦罕见,伽蓝堂有塔耸峙林间,规模极庄严,相传为达摩尊神所创建,寺僧诵经之暇,恒究心军略武艺焉。”以上史料是目前可考的最早有关福建少林寺的记载,同时也表明,福建少林寺枣南少林之说始出于天地会。
出于不同版本记载的南少林,都有一个大同小异的传奇故事,大意是清朝康熙时,西藏吐蕃入侵,连将无能,遂张榜求贤,福建少林寺和尚郑君达率128名僧兵应募。
康熙召见,任以总兵,问他需要多少兵马,郑君达答言,不需一兵,有粮马足矣。康熙大喜,赐以宝剑,剑有“家后日山”四字,择日赴连。一战破之,藏人惮僧勇,乃求和纳贡,僧军出征三日,未折一人一矢而归。康熙抚慰有加,大行封赏。郑等众僧不欲受官,请求放归寺院。当时,福建总兵陈文耀久蓄异志,无奈以少林僧兵武勇,惮不敢发,乃计谋除之。
陈进谗言于康熙,称“福建少林寺蓄养僧兵,整军经武,图谋不轨”。康熙闻言大惊,命陈文耀扑灭之。于是,陈文耀买通少林寺叛徒马仪福为内应,兴兵乘夜包围少林寺,纵火焚烧。经一夜激战,只逃出十八僧至长沙湾口。后在黄泉村又战死十三僧,只剩蔡、方、马、胡、李五僧,即南少林之前五祖。五僧逃至云霄高溪庙,看见一只香炉,上镌“反清复明”四字。后来五僧又遇陈近南、万云龙,乃共创天地会,招集人马,与清军展开战斗。万云龙战死沙场,陈近南也不知下落。五僧后来分往各地传播天地会。这就是天地会中有关南少林传说的大致情形。
目前发现的有关史料证明,至迟在明清以来,福建民间有多处少林遗迹,莆田有林泉院、嵩山寺,泉州有东禅少林,福清有少林院,这些少林寺均有材料可查、遗址可考,但这些寺院又在后来的文献典籍中查找不到有关记载,其中原因,是否与天地会有关,实在令人深思。但有一点可以想见,清代中叶以来的天地会,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与南少林发生了一系列密不可分的联系。
福建为中国南派武学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崇尚武功。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擅长少林长剑技,其武功得自同安人李良钦。《福建通志·艺术传》卷三载:“李良钦,同安人。少任侠结额,得异人授棍法,神明变化,纵横难当。”
嘉靖四十年(1561年终三月,俞大猷自云中南归,取道少林寺,欲一睹少林棍法,僧负其技之情者,皆出见呈之,俞告其住持小山上人曰:“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传久论,真诀皆失矣”。
小山上人曰:“剑诀失传,示以真诀,是有望于名公。”俞大猷“择其僧之年少有勇者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随往南征,三载之间,谆谆以示,皆得其真诀。”使得少林棍法真诀得以返山归宗,永世流传。由上述可知,明代以来,嵩山少林寺功夫精华在福建民间依然保存完好,这是南少林寺在福建的一个历史佐证。
明代篡修的泉州《金氏族谱》中有一篇《丽史》,其中有两处提到少林寺――“城中有士伊楚玉者,弱冠,读书少林寺”;“夏六月,生至自潮州,居少林寺”。这是有关南少林在泉州的最重要的史料。除此之外,菁田、福清的少林遗址也有诸多的史料可证,绝不是空穴来风。
福建少林寺与天地会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天地会为什么要大肆渲染“火烧南少林”之事?其可信程度几何?愚意以为,天地会初起时不过是一个民间结社组织,只是在林爽文起义之后才有“反清复明”的政治色彩。这一点恰恰在有关少林故事的出现及其完善上得到印证。
在所发现的天地会文献中,最早出现少林故事的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文:东兰知州董储在查办武缘县姚大羔等人结会案时所发现的《会簿》中称:“甘肃省有一位少林寺,内有总兵官挂起先锋,受了帅印……”,其故事有许多矛盾和漏处,粗糙不堪,显然出自文化水平低下的普通会员之手。但是,咸丰年间的《西鲁序》就显得内容丰富,文学性更强,有关少林寺的地点也大体集中在福州府一带。
这一时期,南少林传说也开始定型并且在少数文集史志中被引述。这里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南少林故事是在天地会内部经过不断加工、改编而成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组织、教育会众、激发排满情绪。
天地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下层游民的结社团体,其结社纽带是以拜盟结义等民间常见的大众文化方式进行,因而其组织、管理方式也不离这一特殊的文化范畴。
“火烧南少林”故事的出现,正是为这一特殊的文化背景而创作的。如果我们细加分析,这一故事大体上不离忠君报国反被奸臣陷害,最后被迫走上反抗道路的传统俗文学范畴。
其故事渊源来自于民间口头相传的各种英雄传说和些许的历史真实。譬如,隋末唐初的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之事,在南少林故事中被改编为大破吐蕃大军;《说唐》故事中的“十八条好汉”被增演为十八僧逃至长沙湾;《水浒传》的“五虎上将”成了“南少林五祖”……凡此种种,虽然不是全盘照搬模仿,但其影响可见一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却实在靠着小说,甚至于还靠着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
天地会正是靠着“火烧南少林”这样一类的传说增加组织的神秘性,为其反抗斗争制造舆论。文献记载,清代闽南地区民风剽悍,“漳泉二府,地介海演,民刁欲悍”,“以好勇斗狠为能,毋论秀顽,好学拳棒,创立名会”。
由此可知,清代的福建秘密结社,通常都与民间武术组织有关。“好学拳棒,创立名会”,恰恰证明天地会利用少林武功以扩大影响之实。如果说天地会是一个反清复明的政治团体,那么“火烧南少林”则无疑是一面最好的精神旗帜。
至此,我们大体上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南少林因天地会而显名,天地会借助南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