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学校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中,显示出特有的令人神往的光环,蕴含着不尽的能量。我校从学校实际出发,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优势项目,构筑学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需求,最大程度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我们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依据。将蕴藏于自身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等转化为对课程资源的创新与开发过程,是我校教师追求卓越和专业成熟的能动过程。
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以"创设适合于学生的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以是否能够满足各类学习者的不同要求为检验标准。它对教师提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怎样开出学生喜欢的课?""怎样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具体做法如下:
1、学校文化转化为校本课程。我校是一所近百年的老校,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就是一笔丰厚的课程资源。2003年是我校建校95周年校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全员参与,满怀激情投入到联络校友、搜集资料的活动中,通过广泛的宣传、多方的调查,丰富的校史知识浮出水面。学生有了许多的收获和感受,母校的形象在他们眼里越来越高大,他们深为自己是通政学子而自豪。教师和家长也感慨万千,认识到学校近百年发展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生动教材,值得再下工夫深入挖掘。学生的需求、家长渴望、教师的感慨,引起校领导的重视。于是,利用这一教育资源,学校正着手研发《通政学子》校本课程。
2、地方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学校紧紧抓住家乡泉州这一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组织三十多位教师,并邀请市文联陈瑞统、吴沪生、任越,市音协施定其,市美协罗立人等知名作家、作曲家、画家,又得到市委宣传部提供的十八景摄影图片,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编写了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泉州十八景》。这本教材融语文、音乐、美术于一体,集语言的优美,歌曲的情韵,绘画的灵秀为一身,体现了语文学科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为此,5月19日上午,鲤城区政协委员特地到我校调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对《泉州十八景》一书极为赞赏,观摩了由赖亚蓉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泉州十八景》中的《民族文化的瑰宝--开元寺》,并与课程资源研发组的老师座谈,就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广泛交流了意见。同时,学校还发挥示范校、基地校的辐射作用,主动将已研发的《泉州十八景》送到对口支教学校(江南的四所基层小学),达到资源共享。
3、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我校语文组课题《扩展阅读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阅读、积累、写作、实践活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期验收和结题验收均被评为市级优秀课题。课题组以研究课题为抓手,开发了校本课程《快乐阅读课》、《旭辉记者站》、《配读教材》、,把读书、写作有机地融合起来,通过和谐轻松的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现在,学校安排各年段各班级在校开放式图书馆进行的每周一节阅读课,深受同学们欢迎。同学们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乐而忘返。课外阅读的延展,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既培养了阅读兴趣,激发了创新思维,又有效地提高了习作能力。
4、特色项目转化为校本课程。我校加大课改的力度,开展个性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综合能力。几年来,计算机组吴为景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与计算机学科竞赛经验,编写了校本课程(一至三)《计算机入门》、《快乐学LOGO语言》、《习题与历届试题集》教材,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学校组织指导的二十多位学生在省、市、区级计算机奥赛中获奖;科技组王俊明老师改编了《科技活动课》教材,使之更适合校情,学情,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区各级青少年科技项目比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我校是泉州市乒乓球体育传统校,体育老师林铭霞,是市教育系统女子乒乓球赛冠军,她组建、训练的乒乓球兴趣组学生,在省市体育传统校乒乓球比赛中屡获佳绩,并充分搜集乒坛冠军的事迹,编成小册子,使学生耳濡目染,以便打造未来冠军;体育老师李瑞芳是市区健美教练,自编适合小学生运动的艺术体操,组建了校艺术体操队,带动了全校的学生积极参与健美操训练。硬笔书法老师赖亚蓉编写了校本教材《硬笔书写本》,指导的兴趣小组参加书法段位比赛获奖达五十多人次……丰富的资源散布于学生、教师当中,我校善于从中发现、挖掘、组织,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选择特色项目,使学校特色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应该不怎么好吧。
泉州好的小学就这几个。泉州实小。晋光。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