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双修是什么意思?

宗教都讲究虔诚,认为神是唯一的,佛道双修被认可吗?
2024-12-28 18:29:3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佛道双修含义:既修佛也修道,以佛入道、以道入佛。佛道双休是被认可的。

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颇有互相利用之处,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佛教传入之初,译天竺文为汉字,尝袭用道家字义,后道家亦有袭用佛教教义者。

惟道家对于佛教之输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遂与之发生冲突。道佛之争历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明清而未衰。

北魏慧思被后世尊为天台宗三祖,他先以道教神仙方术修命,再以佛教定慧之学修性,开中国宗教史先命后性佛道双修模式之先河。

后来到北宋时期,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更是以先命后性的模式融内丹学和禅宗为一体,延续了慧思的修行思想。佛道双修至唐宋兴盛,到明朝鼎盛,从而出了达观等名僧。

扩展资料:

佛和道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想,有相同也有差异。

佛的出发点是心,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是空,从而悟道,回归到人的本心,教导不同根器的众生,出离烦恼,了脱生死痛苦。

道的出发点是自然,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圣先贤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因此总结出人应顺从于自然。一切的法则都源于自然。自然的就是对的,自然的就是最好的。以此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外在结果看,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求得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从内在的情形讲是迥然不同的,道家强调人在顺从自然的条件下去努力改造社会。

道佛二教各有其特色与信众,对立结果往往意气用事,各成派系,排斥异己,或互相诋毁,如佛徒着笑道论,道流亦作笑佛论以敌之,各揭彼短,以扬己善,极尽对骂之能事。

然道佛二教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数代之发展而更深入民间,牢不可拔,影响后世学术思想甚巨。如新字体、词汇之广及学术领域,儒、释、道三教融合而产生宋代理学等,可谓思想文艺上之重大刺激。

北魏慧思被后世尊为天台宗三祖,他有着较高的佛教性功修养和宗教家的济世情怀,但屡遭恶论师毒害,几度垂死。身体伤害和饥寒长期妨碍了他的禅修,因此,他在誓愿文中强烈表达了自己希望长寿以普度众生的愿望,称“誓愿入山学神仙,得长命力求佛道”。

在慧思看来,佛法的修行目标是证得漏尽通(第六神通,也即佛教性功所达到的烦恼断尽的“极乐”状态),但修证前五种神通(慧思用这个佛教概念来借指神仙方术,即道教命功所达到的肉体长生安乐的效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因为“己身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所以他发愿:“誓于此生作,长寿五通仙;修习诸禅定,学第六神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道双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道之争

回答2:

佛道双休是被认可的。

道教修行,参杂佛教影响最大的要数北派,引进佛教的一些清规戒律,采用许多禅宗的理论,引佛入道。不过也仅限于禅宗而已,禅宗,本来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的佛教。不要把其他东西也往里面加。道有三千六百旁门,佛教有八万四千。

禅宗的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扩展资料:

1、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

2、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是修学佛法,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

3、”中国古代文化以道家为本,在魏晋时代,老庄的玄学特盛,“方术与玄学,俱本乎道家自然之说,汉魏之际,清谈之风大盛,佛经之译出较多,于是佛教乃脱离方士而独立,进而高谈清净无为之玄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道双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禅宗

回答3:

佛道不可双修,佛不是道,佛是修道的人。

道在佛教是法性、一心、菩提道、佛道,属于绝对概念。

大道独一、真一、唯一。佛从道派生出来的人。

回答4:

认可,佛法无边!道法自然!并没有任何冲突,相反同样是教人惩恶扬善!

回答5:

不光是佛道双修,万法都能合一。我虽然先接触的佛法,但是我感觉道教基督教其他的包括巫术都是法,法无恶,人心分善恶。修一颗慈悲善良智慧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