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小学学习生活

快,要答案
2024-12-26 06:08:4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西方国家的学校 会学生的留作业,但作业量比较小。加上学生一般下午1点钟就放学回家了,下午有足够的时间做作业,作业压力几乎没有。 西方学校师生是朋友关系,老师和学生见面像朋友,没那么复杂。西方学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参加西方国家的家长会,家长要和课任老师一个一个面对面过筛子式地进行私密交流,详细掌握自己的孩子每个学科存在的问题,以后如何改进等等。去了一次家长会,孩子的情况尽在掌握。更为重要的是初升高之类的家长会,所有课任老师会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集体对家长提出孩子下一步学习的参考意见,具体体现了因材施教。
西方的孩子在老师提示下思考什么是对的。美国甚至连南北战争这样的问题都要学生给出自己的观点 。考试呢,答出核心问题就可以得满分而不必面面俱到。
久而久之,西方学生学会了思考,遇事爱动脑筋。 西方国家的孩子每学年至少要被安排一次旅游,相当于边走边学习地理和历史。
西方学校一般没有操场这个东西,取而代之的是有一定规模的一层运动中心或简易的体育馆。大一点的场馆里面,小型足球场、羽毛球场等等应有尽有,一次三个班可同时上课;小的场馆里面则只能容纳一个班上体育课。
没有户外体育场好处很多:一是节省土地,学校也因规模小而设得多,方便就近上学。二是确保体育课风雨不误。三是学生课间活动空间小,有利于学生交流。有体育场可以整齐划一地搞大型课间操和集体活动等等,为奥运之类的大型活动提供排练场,再就是可以顺便训练出优秀士兵。只是,这两样好像和学校教育关系不大。

回答2:

英国的教育教学和我们国内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他们的教学互动性很强。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教师让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去获得答案,教师也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来,其关键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这有点类似于我国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学习”。英国教育也非常注重团队协作精神,提醒大家要注意互相关注,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在英国,我们发现在学校里提倡和鼓励的不是竞争而是合作(cooperation rather than competition)。可是在国内,即使在小学和幼儿园里也时常片面地提出要让孩子有竞争的意识,以致我们部分独生子女严重缺乏团队精神。 务实的英国教育,可以说是“软件不软,硬件不硬”。“硬件不硬”表现在学校所使用的电脑一般都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高级品。因为发展得早,英国许多学校现在使用中的很多电脑都是多年前的配置,有的教室就一个破破旧旧半好不坏的传统幻灯机,连电脑也没有,更不用说多媒体平台和实物投影,不像我们现在又是多媒体网络实验班,又是各种各样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软件不软”重要表现在教师非常敬业,虽然他们的收人只处于社会平均水平,有的甚至更低,但由于选择这一职业多是出于对教育的热爱和兴趣,在大多数课堂上,即使教师只是使用传统的幻灯机,但是却能将教学落在实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英国老师那优美丰富又十分自然的身体语言。他们不但嘴巴会说话,眼睛、鼻子、耳朵、手等都好像会说话。他们每一堂课都是源自生活细节,学生每天都在轻松、愉悦的生活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实实在在的知识。学生上学不背书包不带书,空手地去,他们也没有什么作业,没有考试,但是对于很多问题,都能应答如流。

同时,他们注重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我们常说英国人待人接物是彬彬有礼的,非常有绅士风度,此话不假。即使是在最拥挤的地方也秩序井然,绝对听不到有人大喊大叫。在英国坐火车,车厢里静悄悄的。在超市里,售货员带着微笑的“Welcome!”、 “Please”、 “Thank you!”随处可听可见。不难感觉这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他们没有口头上的思品课,也没有大喊口号。英国的老师非常注重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比如,教育学生时刻为他人着想,说话要有礼貌,不能大喊大叫,时刻清洁周围环境等等。在我们上课的教室里,每个教室最醒目的地方都写着:"No food or drink." 而我们中国人在国外常常被认为是爱大声嚷嚷,不讲秩序,甚至乱扔垃圾,不太注意周围环境的人。我在国外确实有看到过这样的中国人。相形之下,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也该在这方面注重让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习惯呢?

在英国的经历,无论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在教学中也发现,我们的学生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是一、二年级小孩的想法也很多、很新。只是我们在教学上,很多时候都没有给他们提供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我们从国外了解到更新的知识、更前沿的理论,应及时地运用到课堂中去,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认识能更深刻。

回答3:

比较适合西方人的学习习惯。

回答4:

以上说法都对

回答5:

. 师生关系 中国的教师强调对学生严格要求,强调纪律性、听话、努力学习,师生之间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西方则是平等、尊重的关系,学生的环境比较自由、宽松,强调顺其自然的发展,师生关系甚至包含着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就是大家商量着办,学生的意见也算数。
2. 文化传统 中国崇尚东方集体主义文化,每个人是集体一分子,强调集体荣誉感、共性和趋同性,个人利益被置于抽象的“国家”、“集体”利益之下;西方是个体主义文化,强调每个人是独立的、完整的、有价值的个人,个人利益受到保护。
3. 道德教育 中国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倡雷锋精神,现在又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但这些内容,要么脱离实际,要么只强调外在的形式化的教育,而忽视在日常道德活动中、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内化的德育;西方的道德教育除一部分由宗教教育来完成之外,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也比较贴近实际生活,使孩子们从小形成了发自内心的、有情感支持的、内化的东西。如诚实、公正、分享、合作、利他、同情,以及对人的尊重,这些道德品质能在西方孩子们身上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虽然西方人也有“德行”不好的人,但其居民的平均道德水平,比中国高得多。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居民平均文化水平造成的。
4. 个性发展 平均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体系,使中国学生更内向,抱负水平低,依赖性强,笃信权威,求同、保守,但相对地比较能吃苦,任劳任怨,忍受压迫的能力强;西方学生明显地更加外向,抱负高,从小注重雄心壮志的培养,具有较好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但责任感略差,不能忍受压迫。
5. 智力发展 据美国权威心理学家报告,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测验分数是全世界各种族中最高的,其次是昂格鲁-萨克逊白人及其在美洲的移民,最后是黑人和棕色人种。但如果把所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按其种族分析,华人获奖者在各种族平均数之下,而犹太人是这个平均数的28倍,法国人是6.3倍,日尔曼人是4.4倍,意大利人是1.6倍。为什么中国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比美国孩子好得多,中学生也连连获得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金牌,而中国人获诺贝尔奖金的人数这样少呢?我认为不是社会政治体制问题,而在于文化传统。和中国有相似文化传统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没有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一个证明。中国的教育体制注重所谓的“博闻强记”,注重脑的操作和训练,强调繁琐、复杂、脱离实际的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国人12年的中小学学习生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死记硬背,勤学苦练”,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人的内在兴趣、动机和自发行为,受到严重的压抑,而这些却是获得诺贝尔奖(即高水平的发明创造)所必需的;相形之下,西方从家庭到学校教育都重视手的操作,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培养发散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他们的中小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其自主性、自发性、对问题的兴趣和内在动机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使得美国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出类拔萃的人才大量涌现。中国人的智力水平虽然不低,但由于缺乏自主性、创造性,不敢想,不敢说,所以中国人受教育之后容易拿到饭碗,也容易成为平庸的科学工作者和大学教授,却很少有人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
6. 语言能力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3-10岁,也就是幼儿期到小学中年级之间,中国在这个时期不重视孩子们的语言训练和阅读水平的提高,据中美跨文化心理学比较,中国幼儿的阅读水平比美国儿童低1-1.5年。中国儿童普遍地不善言词,不善于情绪表达(台湾、日本人也如此),中国的外语教学与学习效率非常低,学生在学校学了十年英语,仍然不能和人对话。而欧洲的大学生,普遍能用三、四种外语与人对话,其原因主要并不在于拼音文字的共通性,而在于文化传统、对外语的重视程度和外语教学水平,包括教材、内容和方法。
7. 家庭教育 中国的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采取“专制型”教育,即大量地提要求,但不和孩子商量,也缺乏情感沟通和具体指导。家长只关心孩子能否考高分,能不能上重点学校,能否考上大学,家长亲自为孩子设计成长蓝图。这一点,即使是在外国留学的中国人家长身上也同样如此;而西方家长的普遍文化素质较高,其文化传统使其家庭教育方式,特别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大多采取“权威型”教育方式,即向孩子提要求,但和孩子商量,和孩子有情感沟通,也有具体的指导。家长关心孩子的情绪、社会性发展胜过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设计成长蓝图。
8. 中环境 社会生态学把儿童所处的两个小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中环境,如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属于中环境。在这方面,中国是很差的,学校和家庭很少有“平等对话”;而在西方(包括日本),家长的意见在教育中起很大的作用。由家长和教师联合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可以决定学校的许多重要事项。
9. 学生生活 中国的中小学生的生活像采蜜的“工蜂”,他们对学校生活充满厌倦和压力感,但又无可奈何,否则,来自父母的压力将使他们无法生存。而西方的孩子们过的是真正孩子般的生活,学生喜欢去学校,喜欢那里的环境。从中国到国外读书的中小学生百分之百地不愿意回国读书,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也是对我们当前中小学教育体制的一种最具讽刺的评价。
10. 最终结果 中国的教育体制之下,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平庸之才。虽然中国的大学生的智商也许是世界上最高的(因为中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3.4%,即只有智力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入学),但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里很少有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只能满足国家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而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高科技竞争的需要。相形之下,西方国家的教育,平庸之才较少,而失败者和成功者都比中国多。我访问过的墨尔本大学,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30%拿不到学士学位,他们不得不再学一、两年,才能拿到学位。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拿到学士学位的高达99%。但这些“学士”们大多只是为了获得自己的饭碗,有献身科学的雄心壮志、打算为人类、民族和国家奋斗终生的人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