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meisaw:计量的原理很简单。有人比喻经济学家是在看反光镜开车,说透了计量的本质。许多计量出来的结果很好,可信度很高,是百分之九十几,误差也很小,按说这样的结果没有什么问题了。其实这样的结果往往毫无意义。我们来看计量使用的过程:
如果司机开车已经走过的路是一个半圆,而整条路可能"基本上"是圆形,也可能"基本上"是S形,当然还可能有无数其它形状,我们权且就考虑这两种吧。说"基本上",是因为实际的路不一定就那么标准的圆形或S形,总会有些细微的摆动吧。
如何用计量方法来预测未来的路呢?
首先计量学家看已经走过的路,取出一些点,通过数据回归拟合(所谓回归拟合,无论方法多么复杂吓人,简单形象地说,其实质就在取出的点之间用笔连起来,看看是条什么线,怎么连都可以,原则上优先选择漂亮好看又简单的连线)。根据司机的数据,计量学家很快判断出这些点连线最像半圆(就是取半圆时方差拟合度最高),于是就确定是半圆。
可计量学家的任务不是对司机以前走过的路画线啊,那个是半圆谁都知道,还要你来拟合(笑)?问题是你要告诉我以后该怎么走。
计量学家在连线时,也看到了以前的路围绕半圆的摆动情况。计量学家首先要假设这个摆动服从的是高斯分布还是其它分布。什么是分布呢?就是一套一套既定的误差偏离规律。一旦分布定,那么你偏离正轨多少,就必定对应着你这个越轨行为的可能性是多少。对应关系有很多套,可以选择最像的那套,但是不选择就不行,你要说一套都不像,或者说现在虽然有点像,但是以后不一定还像,那我们的计量学家就会哭的。
好了,计量学家根据以前的数据选好了一套分布,并天真地假设司机以后要走的路也服从这个分布。换句话说,以后的路可以胡来,但是必须要按照计量学家那个分布的规定胡来。这样,计量学家就可以预测未来的路怎么走了。
但是要注意,确定了分布,还完全没有未来的路将向何方的任何信息。分布好比是毛,未来的路是皮。毛有了,没有皮的话,毛也不知道该附在哪里。
但是计量学家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得出路是圆形的结论。读者要迷惑的问了,他怎么判断就不是S形的?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任何计量学家都不能判断未来的路是圆形还是S形。假使还有其它前半截是半圆,后半截是任意稀奇古怪形状的无数多路,他们也没有任何办法选出或者排除其中一条。
他们只能随便地选出一个好分析比较容易偷懒的圆(如果说有判断标准,偷懒是唯一的标准),认为路就是圆形。OK,函数形式现在选择结束.下面进行第二步.
先前不是已经得到分布了吗?那个分布就被认为是整个路程围绕现在这个圆形摆动的情况——注意,是围绕圆形摆动的情况.当然倘若先前认为路是S形的话,那个分布就是整个路程围绕S形摆动的情况。
一切OK。现在只要你指出未来路程的任何一个方向,我们的计量学家就可以根据圆形周围的既定分布,计算出这个方向偏离圆形的可能性。
于是就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了。
可是老天,司机睁开眼,看见前面分明是S形的路,或者其他乱七八糟的路,要按计量学家指出的圆形开车,非翻车不可! 那个什么可信度没有半点用处.
我们要问了,整个过程中,计量学家计算出来的拟合度都很高,可信度很高,偏差都很小。综合整个过程,为什么事实上一点都不"可信"呢?
大家看出来了,所谓可信度、拟合度这些东西,都是既有数据与假设模型之间相似程度的量度,与未来的数据会怎么样毫不搭界。计量中预测未来的数据误差分布,是在假设分布的基础上,计算出的与假设模型的偏差。如果未来数据的实际分布不是假设分布,或者实际模型不是假设模型,则计算出来的数据再好,也不过是假设,根本就不能反映实际问题。所以完美的数据不过是游戏而已。 别看数字一大堆挺吓人,说它是占星术一点也不冤枉
。
计量的作用有三个,一个是用计量检验已有模型;一个是用计量把已有的数据乱拼,不定能侥幸找到什么规律,然后还是需要另找理论证明此规律。典型的如元素周期表的发现。门捷列夫把元素位置乱排,事实上就是跟计量中乱选函数一样。他真幸运,瞎猫碰上死耗子,睡梦里面碰上了一个。最后一个作用是根本就没有理论时,计量可以生造个模型出来,虽然不可信,但聊胜于无,作个心理安慰。
以上关于计量的1500来字,应当把计量最本质的东西展现给大家了。所有的计量学都不会更高明,那些所谓的协整理论之类吹的神乎其神,好象真的能从计量本身搞出什么能自证的规律出来似的,都是瞎胡闹。
总之,没有理论的指导,计量就没有意义。
作为一名数量经济学专业的博一研究生,我就自己的经历来谈谈如何学好计量经济学。我不知道你学习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但是要像你说的“稳扎稳打、效率较高地掌握计量知识”,我觉你可以这么做: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比如统计量的构造、P值,t检验和F检验等等),我觉得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推荐教材的话,首推茆诗松版本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个人觉得这应该是目前国内这方面教材最好的一个版本)。有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后,你可以着手学习计量经济学了。
入门教材有很多。国内的话,首推庞皓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权衡把握的不错,其次就是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可能这本书稍微会难一点。
国外的话,优秀的教材就很多了,比如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等等。以上书籍学完以后你差不多计量经济学基础就算不错了,但是要注意,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总要到解决实际的经济学问题中才能发挥的作用,所以我建议你如果是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的话,掌握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用好就够了,如果遇到什么计量经济方面的问题的话,再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迟。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边看书学习边操作,这样学习效率会比较高。
至于要使用哪种软件的话,入门的话可以用用Eviews和Stata。
如果你学有余力或者致力于读数量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的话,你可以这么做:中级和高级的计量经济学中会常常涉及到用矩阵的描述问题或模型,你可以补充一下这放那个面的知识,比如《线性代数》和《矩阵分析》这样的教材。
如果还想进一步提高的话,可以看看濮晓龙版本的《高等数理统计》或者陈希孺版本的《高等数理统计》。接着就可以看看格林版本的《计量经济分析》这本书,它几乎包括了计量经济学的方方面面。国内的话,李雪松的《高级经济计量学》也不错有了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以后,再学习计量经济学就需要按照你的兴趣来专研了。计量经济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和微观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方面,首推汉密尔顿的《时间序列分析》和蔡瑞胸的《金融时间序列分析》这两本书。面板数据方面,至今还没发现比较好的教材。微观计量经济学方面,首推卡梅隆《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与应用》。以上仅是个人观点,如有不对请亲拍!
【王也】:
Bruce Hansen的讲义,入门不二之选;后面看走哪条路吧,搞搞基本因果推断念念基本无害,翻翻Imbens和Wooldridge2007年的NBER讲义怎么也够了
【周彬】:
不建议从李子奈的那本书开始学,虽然很多国内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是从那本书起步的。学习计量经济学,建议从矩阵运算开始学,也就是线性代数。掌握最基本的矩阵变换法则,然后从矩阵起步,循序渐进学习OLS, MLE,再逐步进阶。事实上,各种estimation是需要不断推导的,假设前提以及达成最优化的条件要加以系统性总结,这样才能看懂模型,进而运用模型。同时为了避免出现spurious model, 建议不要放松对理论的学习,理解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软件上看,国内通常是从Eviews起步,北美是Minitab; 前后者对入门学者来说差距不大。在往后,针对非计量经济学专业的经济系同学,建议Stata, SAS, R等等都用用,用熟一个,其他也都会一些;计量专业的同学,建议学通Matlab, 这是立身之本。
【王帅】:
如果有统计基础的话,可以看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 A Modern Approach
【lukelly】:
国内的话。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做基础开始,里面理论知识很多。他的《高级应用计量经济学》也可以读读。微观应用的初级模型logit、tobit、probit打好基础,宏观就是时间序列相关的内容为主。软件应用有eviews,stata,一些东西也会应用到Matlab。
计量经济学在中国只有一个地方用,搞花哨的学术研究,金融界是用不上的,因为计量里都假设有某种分布,而中国的行情都是人造的。你搞出的结果和实际相差八万里,谁会用你啊?
主要是宏观上面为金融决策提供相应的统计数据,作为决策的辅助数据,研究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