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想到去读岩井俊二的《情书》,是因为先看了这本书改编的电影。电影还是贯穿了岩井俊二独特的味道,极其生活化,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刻意的起伏转折,每个情节都仿佛就该是我们理所当然的生活。女主角渡边博子在参加男友葬礼时,就是这样一封简短的书信把两个女孩子的命运连接在了一起。通过书信,渡边博子知道了自己不知道的藤井树的另外一面,而于男主角同名的这个叫藤井树的姑娘,也回忆起自己于男主角在学校发生的各种小事情。虽然有让人生气或者让人心急的小插曲,不过经过时间的润色,也让人觉得很温暖。然后男主角藤井树在图书馆窗边看书的那个镜头也几乎成了经典。后来受渡边博子所托藤井树去以前国中的学校拍下照片,在小樽的大雪里藤井树走遍了那些充满回忆的地方,最后踏进旧旧的图书馆,两个藤井树相处时间最长的地方。负责整理低年级学妹们一脸羡慕问她是谁在几十本书的借书卡上写上了藤井树这个名字,这个人是不是很爱很爱她。藤井树慌忙矢口否认说是有一个和自己同名同姓的男同学写的他自己的名字。其实藤井树的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丝颤动的,只是不愿意承认男主角是对自己有感情,那些慌乱的小心思被埋在时间里,在这一刻还是悄悄的发了芽。最喜欢的便是最后一个情节。学妹们拿着那本男主角转校之前让藤井树替他还的最后一本书来找他,普鲁特斯的追忆逝水年华。
岩井俊二就用这种几乎有点平铺直叙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温暖动人的故事。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没有什么传奇色彩,就像一本女生的日记,就这么自然的发生着,每个人都会有的暗恋,每个人都保留着的一封情书。
说起岩井俊二的电影,也看过几部了,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还有这部情书,都是青春类的故事,但是岩井俊二的青春电影不腻味,每个故事都水到渠成。而且每个主演都是最自然的状态,可能没有动人的妆容,甚至服装还有点太普通,但是那就最真实的状态。岩井俊二在告诉我们,这就是发生在主角身上的故事,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故事。
这就是岩井俊二式浪漫,比不了什么惊心动魄,但是在你回想起那些电影或者说是小说里的细枝末节,一定觉得满足安心。
至少在我的认知里,能让人不断重温的电影,就是一部好电影。
《情书》当年在日本上映的时候可以说万人空巷,在电影院放映长达半年之久后仍然能够场场爆满。
这部电影中人物之间细腻而真挚的情感,悲伤而又充满力量的成长故事,很快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一代人的青春回忆,并对全亚洲的青春爱情类型电影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直到今天,《情书》依旧在许多经典爱情电影推荐中榜上有名。
一封本该通往天国就此沉寂的情书,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伴随着电影钢琴曲舒缓的节奏,一段有关生命与爱情的故事在观众面前徐徐拉开帷幕。
他,腼腆而内敛,曾经拿着戒指盒站在渡边博子面前,整整两个小时,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直到渡边博子幸福而又心慌地说出那一句:“请和我结婚。”
也是他,清纯而羞涩,与同名同姓的藤井树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巧妙的相遇。
他会摆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态度,却也会默默为她挺身而出。
他会在无人借过的借书卡上写下他们共享的名字,久久比对二人的考卷,用来延长与她相处的时光。
那些并未深思的恶作剧如同片尾那张借书卡背后藏着的娟秀素描,是如假包换的青春悸动。
可他终究是逝去了,平静而悄然的逝去在博子的生命里,也逝去在藤井树的回忆中,他甚至没有来得及和博子完成一场婚礼,也没能在还书给藤井树的那一刻说出那句深埋心底的情意。
“如果当初我勇敢,结局是不是不一样,如果当时你坚持,回忆会不会不一般,最终我还是没说,你还是忽略。”
当我看到博子面对白雪皑皑的高山与躺在病榻中的藤井树异口同声的说出那句“你好吗?我很好……”脑海便不由自主地忆起原著的这句名言。
有些人,一别就是一生,一等就是一世。
可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你奋力划行,想要追溯往昔,新的世界却如同惊涛骇浪般裹挟着自己浮沉而下,人们总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伴随着成长,伴随着见识与缺憾的累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是多么的弥足可贵。
因为它只在你的生命中闪烁了这么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的失而不得了。而在它消失和熄灭的同时,它也带走了你的一段青春,一段永远铭记在心的岁月轮廓。
当你知道自己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自己记忆的树干多了一道年轮,自己的生命逝去了一部分。
在追寻过去的回忆过程中,博子终于能够坦然面对藤井树的逝去,而藤井树也终于能够对年轻时父亲的病逝释怀,藤井树的母亲也终于能够原谅爷爷的举动。面对着生死两隔,面对着天国里那一个属于自己的他,每一个都在时光荏苒中,爱得愈发深刻,也更懂得来珍惜当下。
“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真挚的感悟没有磨灭。生命是短暂的,而爱情是永恒的。有一个可以思念的人,就是幸福。”这或许就是对整部电影故事所作的最完美的诠释,如同细腻而真挚的散文般,弥漫着初春时节,积雪消融,青草幽幽的气息。
影片的最后,当几个女学生捧着那一部尘封多年的《追忆似水年华》,如获至宝般来到藤井树家门口,指引着藤井树翻开借书卡的背面,那一副不曾被发现的素描,那一张学生时代属于自己的脸庞,那一刻淡淡的幸福,寄托着另一个藤井树多少深埋心底的话语。
在看到素描的那一瞬间,面对几个女孩羡慕而烂漫的笑容,仍然带着少女般羞涩的藤井树下意识的想要把卡片紧紧揣到兜里,就如同要紧紧拥入另一个藤井树的怀里般,来掩饰自己的心花怒放。
然而现实是,自己身着的围裙上下却连一个兜都没有,另一个藤井树也早已渐行渐远,再也无法再见。
有些故事终究只能发生在过去,有些人也终究只能活在记忆里,有些回忆过去了也就过去了。等到我们蓦然回首时,才发现那些关于青春的故事,也都变成了昨日的扉页,不知不觉间我们翻过了一页又一页。
岩井俊二的这部《情书》属于每一个在懵懂中有过一丝悸动的人,一封从未寄出的青春的情书,一封留给自己青春的情书。
倘若没有这部《情书》,岩井俊二断然不会像现在这样为人熟知,更不会被文艺青年们奉上“日本王家卫”的称号。
《情书》的故事其实是十分简单的:少年藤井树爱慕少女藤井树,在短时间的相处后少年藤井树转学。多年后,他认识了跟少女藤井树长相一模一样的渡边博子,并向渡边博子求婚。
可是在一次登山中,藤井树不幸丧命,渡边博子对她的未婚夫念念不忘,甚至与联系上了女藤井树。在渡边博子和女藤井树的信件往来中,少年藤井树和少女藤井树的故事也慢慢浮出水面。
恰恰是因为故事结构过于简单,《情书》没有获得任何一项国际大奖,甚至连提名都没有。但是这并不影响影迷们对《情书》的喜爱——因为相比于岩井俊二的其他作品(比如说《四月物语》),《情书》的故事已经相当丰富了。
在日本文学中,感情往往是压抑和隐忍的,岩井俊二的电影也继承了日本文学的这种风格。电影中,少年藤井树对少女藤井树的热爱被集中在夹在书里的那张自画像上,而渡边博子对未婚夫的思念浓缩在“你好吗?我很好”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里。
但也恰恰是这样隐忍的感情,往往能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情书》运用的是双线叙事手法,两个时间线交织,现实世界的悲痛、怀念和回忆中少男少女的感情融合在一起。
所以无论是对于影片中的角色还是沉溺在电影中的观众来说,《情书》更像是一个剖析过去和感情的机器,它将男藤井树在少年时代对少女藤井树单纯又诚挚的感情展现给观众,刻画出一个沉默又温柔的男性角色。
也不知道柏原崇在窗台让读书的镜头,成了多少少女对青春的回忆。
相较于柏原崇,女主演中山美穗一人分饰两角其实更具难度,因为影片的绝大多数情感都是通过女藤井树和渡边博子抒发的。藤井树在看到那幅画像时恍如隔世的感动,渡边博子在得知真相后对大山的呐喊——这些都是电影里最经典,也最触动人心的画面。
但无论是细腻亦或是隐忍的感情,都被死亡隔开了。岩井俊二在展现几个角色之间的感情羁绊之外,还很巧妙地将对死亡的思索藏在了电影里。
渡边博子对大山喊出的那句“你好吗?我很好”就是生者对于已故之人的怀念,以及与死亡这一永恒话题的和解。
能把一个剧情单薄的纯爱故事拍成《情书》这样深沉动人的电影,也唯有岩井俊二了。
我感觉《情书》就像是很多人的初恋,表面平淡实则轰轰烈烈。就算你已经长大成人,就算你已经有真心喜欢的爱人在身边,甚至就算你已经结婚生子、为人妻为人夫,在你青涩的青春中曾经深深让你心动的那个人,永远都会在你心理,很难遗忘,哪怕他的样子已经模糊。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大部分的场景其实都是冰天雪地,天地一片苍茫纯洁的一尘不染,这其实是导演对初恋的定义。它是那么的梦幻、那么的纤尘不染。但是在现实中,冰雪总会消融,被皑皑白雪所覆盖的现实总会再度呈现在你的眼前。
就像博子,不管她的内心再如何的缅怀藤井树,逝去的人是无法在回来的。她的内心也是清楚这一点的,所以在现实中选择了秋叶茂。藤井树就像是覆盖了她世界的白雪,但是终有一天,秋叶茂会成为她的现实。生活总是在继续,我们只能继续步履不停。
《情书》绝不仅仅是对于初恋少年情感的追忆,而是一部直面生死、直面成长、直面情感的优秀作品,丰富的信息量和多层次的细腻情感,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与其产生独有的理解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