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男尊女卑,男子有着显赫的地位,他们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些权力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情爱上,他们会娶好几房姨太,这些女子大多都是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强取豪夺,其中不乏那种家境贫困但长得水灵的女子。因此,古代的女子大多都不愁自己未来没有丈夫,只要她们自身有一定的姿色,就会跟随夫家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样一来,“打光棍”的男子就多了起来,富家子弟还好说,如果遇到了心爱的女子,就会带着丰厚的礼金去求女子的父母把女儿许配给自己,如果是贫苦人家的男子,那就另当别论了。
皇宫中有那种专门为普通百姓解决人生大事的机构,宫里的事情忙完,几位负责这块领域的大臣就会在街上打听,询问哪家还有单身的年龄较大的男性。这些男子,一般没有多余的财产去当地的怡红院消遣,他们大多都是老实的平民,由于性格问题基本上与女子零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们就会帮他们物色,看看哪家还有未婚的女子,如果合适了就交给红娘来处理。那些官员们平时在宫里呆惯了,习惯了谨言慎行,找人的任务由他们完成,至于如何说服并撮合那些来电的男人女人们,就交给嘴皮子利索的红娘们了。
不过,大多数优秀的男子往往会先得到皇帝的赏识。他们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和智慧,被皇帝招至皇宫中担任一些不小的职位。作为皇帝身边的人,婚姻大事肯定由皇帝做主,一些地位较高官员的女儿们往往会被皇帝许配给他们,他们对皇帝忠心耿耿,皇帝自然不会亏待他们。至于那些普通的男子,通过红娘的帮助还不能娶妻的人,就会被皇帝招到宫中当下人,负责做一些粗活,宫里的宫女那么多,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擦出火花,等时限一到,皇帝就会给他们不少的俸禄让他们离去,他们就会并肩携手过着普通而温馨的生活。
古代是如何解决光棍过多的问题的?
限制富人娶妾,一妻多夫,鼓励娶二婚,支持寡妇再嫁,强制女子出嫁,还有很多的方法,这些都是解决男多女少问题的方法。
强制女子出嫁
如在晋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嫁人,否则官府要强行给她找对象。
《晋书·武帝纪》(卷三)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要求,“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女孩子到17岁了,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那么地方领导就要给她找老公了,逼其强行嫁人。
到了南北朝时如果女孩适龄不出嫁属于犯法,家里人都要跟着坐牢,这就是《宋书·周朗传》说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强迫女子出嫁,初衷可能是增加人口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却解决了不少光棍娶不起老婆的问题。
官媒指定
过去男女婚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大家都懂,就是给男女牵红线的介绍人。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在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中间有一个红娘,这红娘就是媒人。这种媒人都是民间的,属私媒。官媒,就是官府负责解决光棍男人婚姻配偶的专职人员,与今天民政上发结婚证书的公务员在职能上有相同的地方,但权力更大,官媒通过强制手段给光棍找老婆,指定某女嫁给某男,纯是“拉女配”。
在清代,就设有“官媒”,如大量男子被罚配去的新疆,为了边疆稳定,后继有人,就设了不少官媒,方便给大量的光棍男找老婆。一些农民起义军的妻女、灾区逃荒女子,往往被官媒指定给某一光棍,让他们一起生活,繁衍后代。因为男多女少,官媒油水很足,光棍们争着送“聘金”呢,不送就向光棍索红包。有意思的是,为了防止男女绕过官媒私下来往,玩私奔,官媒常在晚上“查墙子”。所谓的“墙子”就是小巷子、旮旯处,这些男女方便私会之所。如果发现崔莺莺和张生那样翻墙私会现象,光棍男子往往会被官媒赶走。
支持寡妇再嫁
过去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的说法,且“好女不嫁二嫁”,讲究从一而终。因为迷信认为,一个女人嫁给了两个男人,等于让两个男人过手,是犯贱,会被人看不起不说,死后也不得安宁,到阴间会遭二鬼缠身。如果二鬼闹到阎王爷那里就恐怖了,往往会判女鬼锯成两半,分给二鬼。所以,古代让寡妇再嫁还是有难度的,为了使适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论是民间,还是官府,对寡妇再嫁都持积极的支持的态度,而不是强调三纲五常,从一而终。
鼓励娶二婚
与上面提倡寡妇再嫁相对是鼓励男人娶寡妇,找二婚老婆。过去男人一般视娶寡妇为低人一等,在社会上会抬不起头,让人看不起,除非实在讨不到,或讨不起黄花闺女了,才会选择有婚史的女人结婚成家。所以,过去不只寡妇再嫁难,男子娶二婚女亦难。但是,任何事物只要看多了就好办了。习以为常之下,还会慢慢演变成一种社会风俗。在古代的北方少数民族中,便不以娶寡为耻,特别是在家族内部,弟娶嫂,嫂嫁叔成了一种常规伦理。
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政策,一般会限制贵族和官僚纳妾的数量。对戍边战士也有一些指婚的优厚政策,另外像南北朝会强制女子十五岁必须出嫁,否则家人连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