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2024-12-27 12:08:4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据昌都地区不同构造单元的层序地层分析,可以进行全区三叠纪层序,尤其是晚三叠世层序的划分与对比(表5.1、图5.9~图5.11)。

本区下、中三叠统完整的实测剖面较少,层序划分与对比较为困难;正如表5.1所示的那样,岛弧地层发育最佳,充足的火山 沉积物补给使得层序的划分与三分结构很清晰。以中三叠统巨厚浊积岩沉积为例,在划分浊积岩层序时,往往把硅质层、火山源与内源低密度浊积岩确定为最大海平面的标志沉积,而与陆源和内源浊积岩相区分;此外,显然不易分开的高水位体系域与海进体系域将它们合并在一起。不过,在弧后区、克拉通区的中、下三叠统因种种原因不好划分。但是,上三叠统层序结构较易确定,沉积相组合特征比较明显,而且全区范围内可以较好地进行对比。例如以区内最大规模海侵沉积的波里拉组碳酸盐岩作为层序对比标志层,可以展开像岛弧区(图5.11)、弧后区(表5.1)与克拉通区(图5.9)那样的比较。弧后区的 SQ1分别对比着岛弧区、克拉通区的 SQ7与SQ1;层序类型一致、结构特征一样,只是体系域沉积特征有差别。同样弧后区的SQ2完全可以同弧区SQ8与克拉通区SQ2对比,层序类型一致,但特征与层序结构不同,其深层次原因将在后面论述。弧后区的SQ3分别对应着弧区的SQ9与SQ10和克拉通区的SQ3与SQ4,层序数量、结构与类型均不同,但上三叠统的层序在弧区与克拉通区存在着相似性(图5.10与图5.11)。

图5.9 昌都地区北部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柱状对比

根据上述分析,将岛弧与弧后区层序地层特点归纳如下:

(1)可以运用Vail(1977)提出的层序地层学理论,在露头剖面上识别出Ⅰ类以及Ⅱ类层序界面与体系域空间配置关系。

(2)复杂构造、火山地形的岛弧系统(如呈岛海格局的江达岛弧区内)由于丰富的火山-沉积物补给,可划分出多个层序,层序结构的三分性多半完整(图5.11),例如SQ5与SQ6

(3)活动区的岛弧与弧后区,构造与沉积物的补给作用控制很明显(表5.1),从而造成了层序数量、结构与类型上的差别。例如上三叠统的层序数量在弧后区为3个,岛弧区与克拉通区均为4个;弧后区SQ3为Ⅰ类层序,而在岛弧区与克拉通区均为Ⅱ类层序。

图5.10 昌都地区南部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柱状对比图

(4)多数层序中往往伴有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火山岩,这些火山岩与层序有着密切的联系(图5.12)。例如岛弧区的挤压性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与弧后区拉张碱性系列的火山岩分别对应于不同类型的层序与体系域;并且各体系域中火山岩性质与所占的厚度比也是不同的。以江达岛弧层序为例,低水位体系域中多半出现钙碱性系列火山岩组合,所占厚度比值中等。海侵体系域既见拉斑玄武岩系列,又见钙碱性系列,以及碱性系列(例如生达弧后区),火山岩含量最少。高水位体系域几乎均出现钙碱性系列,所占比例最大。

(5)弧区的浊积岩体系尤其发育,多物源(陆源、内源与火山源)浊积扇沉积在层序划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一般地陆源高密度浊流往往与相对海平面下降相联系,内源浊积岩代表海平面处于高位时期;基性火山源浊积岩反映海平面逐渐上升,中酸性火山源反映海平面下降,混合源浊积岩反映邻区出现造山带,总体海平面逐渐下降。笔者就是运用上述原则与区域资料分析来划分低、高密度流浊积层序的,尤其是中三叠统瓦拉寺组上千米厚的海底扇至斜坡相沉积层序。瓦拉寺组的生物地层分辨率较差,难于很好地根据全球海平面变化来解释这些浊积巨层序。但是,占优势层段的砂质沉积或由砾岩与砂岩构成的砾质泥流与碎屑流的活动水道相沉积,通过明显的海平面下降可较好地进行解释(Kolla等,1988;Einsele,1992,1993;荒户等,1994);同样地,半远洋钙质泥岩和黑色板岩、硅质岩的产状反映出水道较长期不活动特征,陆源沉积物的补给有限,这可能与上升的海平面和早期高水位条件有关(Loutit等,1988;Seyfride等;Robertson等,1991)。

图5.11 江达岛弧区三叠系层序地层对比

表5.1 昌都地区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图5.12 江达岛弧盆地层序地层中的火山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