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童谣
(一)
上海有个小瘪三,手拿小洋伞,身穿茄克衫,前山不走走后山,跌得屁股粉粉碎,挂个电话两零三,请个医生猪头仨,票子看了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看看不来哉,快点送到上方山。
从前上海人是看不起苏州人的,这让我们苏州人心里很是不舒服。两地相隔不远,上海人凭啥看不起苏州人,回过头来想想那时我们苏州人的生活是比不过上海人。上海有大世界,南京路上,好白相的东西要比苏州多得多。但我们苏州人也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上海人到苏州来听评弹原汁原味,十里洋场上的丝绸还是我们苏州的,苏州靠近太湖,有山有水,还有天下第一的园林,上海人有啥可以骄傲的,你们上海有啥了不起,上海滩上生产小瘪仨,形状猥琐,衣衫褴褛,摊台摊到脚沿跟上。这首童谣也算是抓住了上海人的小辫子,“上海小瘪仨”也成了我们童年时代童谣人物走廊里的经典人物,直到今天,许多童谣我已经忘记,但这一首还牢记在脑海里。站在今天来看,这首诙谐的童谣,实在是太狭隘了,苏州有苏州的特色,上海有上海的优势,啥人也用不着看不起啥人。
(二)
王先生,蹲野坑,呒不草纸喊爷娘,有仔草纸弄白相。
小时候在农村,小朋友突然大便急了,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找个有坑的能避风的地方脱下裤子就拉,拉完才发现,草纸呒不,于是就声嘶力竭地喊爷娘,爷娘听见叫声把草纸拿来,急急得回去做事情了。小孩却还蹲在那儿,做事情一点也不带紧,拿仔草纸一门心思弄白相,直到小狗把他的屎吃完了,开始舔伊屁眼了,他才开始揩屁股。儿歌所反映的是儿童的做法,却常常用来讽刺那些做事磨烊功的成人,生产队时期,我们村的张阿毛,人家锄麦垄一天一亩地,他锄地一天三分地,队长对他很有看法,于是人家一天十二分人工,张阿毛只能拿七分人工。一个大男人一天只拿七分人工,就连一般的妇女都不如,难免会被人看不起,于是我们小孩在上工和下工的时候时常会当着他的面唱“王先生蹲野坑,呒不草纸喊爷娘,有仔草纸弄白相。”这首童谣尽管有点不上台面,但在今天还有它的激励意义,做事体不能像“王先生”,凡事要带紧,尤其是在生活节奏非常快的今天。
(三)
小麻子,拉车子,拉着一粒西瓜子,炒炒看,炒了一镬子,吃吃看,吃了一台子,拉拉看,拉了一裤子,到黄天荡里去汰裤子,看见一顶破帽子,戴戴看,活像个叫花子,被网船上人戳着一篙子。
从前的生活太苦了,凭着想象过日脚,丰富的想象是童谣创作的营养,它既反映了儿童的天真浪漫,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色。从一粒西瓜子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生活的落迫。那还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我们手里没有铜钿,嘴巴馋得不得了,茅草根也往嘴里嚼。
印象中我们追着一个满脸麻子的换糖老人,希望能用破鞋子、尼龙纸换点糖,老人小气,只给我我一点点,我们还要讨饶一点,老人不理我们,吹着竖笛走人,我们满村的孩子,跟在屁股后,极尽奚落之能事,我们高唱着这首儿歌,麻子仁厚,最后还是给我们分了每人一颗彩糖,我们吃着这糖,觉得格外的甜。我想今天的巧克力也吃不出这样的味道来。
(四)
掂掂撮撮,芝麻蜡烛,新官上桥,掮倌夹肉,夹脱哪只小王脚壳。
以前结婚新郎新娘坐的都是轿子,这气派绝不亚于今朝坐奔驰的感觉。气派一点的坐八抬大轿,但大多数人坐的都是四抬大轿。新郎要去迎娶新娘也得坐轿子,新郎身体结实,体重也不轻,上得轿来,抬轿人也就辛苦了,这结婚的规矩可多了,去迎取的路程再长,中间是不能有停留的,而且中途轿夫再累也不能换人,如果停留或换人,不论是男方或者是女方都要骂山门,所以轿夫是辛苦的,为了让新郎新娘芝麻开花节节高,高堂红烛喜洋洋,再多的苦也受得。轿夫最苦苦在上桥,轿杠夹肉,肩膀红肿,所有脚趾的趾关节都酸疼,象被夹脱一般。童谣所反映的就是这一种情形。我小时候看见过一次人家用轿迎取新娘的婚礼,后来轿子被船取代了,轿夫成了摇堂船的堂倌,堂倌就要比轿夫抬轿轻松多了,已没有了那么多繁琐的规矩,把橹的捻绷的分两班,三里五里一换,就少了轿夫的夹肉之苦,但这首童谣依旧被我们传唱着。
(五)
吃光用光,身体健康,离天横塘,不喊冤枉。两记耳光,掀到里床。
计划经济时代,时常是寅吃卯粮,会精打细算的人家,勉强能够细水长流,而多数人家的粮食是青黄不接。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人过日子是大手大脚,他们的人生主张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的日脚明朝再讲。我们村里的陆阿夯就是典型,冬至前夕,把家里所有的糯米都辗成了面粉,全部做了糕点,女人转来,很生气,把正在喝酒的陆阿夯打了两记耳光,陆阿夯酩酊大醉,哪里弄得清到底是怎么回事,拿着酒杯居然在场上唱起了《双推磨》,几个老好婆,也都围着他说,拎弗清啊,拎弗清啊!于是陆阿夯又唱起了这首儿歌,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会唱这首儿歌的。现在陆阿夯是不在人世了,但不知怎得,一唱起这首儿歌,我就会想起陆阿夯,陆阿夯,这是一个多么具有魏晋色彩的农民。有时想想,陆阿夯要是活到今天,这两记耳光是无论如何可以免哉。
(六)
阿姨长,阿姨短,阿姨头上顶只碗,碗里有块萝卜干,吃煞吃弗完。
理想状态的生活,就是有着源源不断的食物,但在二十年前,这样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更多的人是在为了肚子而疲于奔命,更别说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了。那个时候,农村人的要求也并不高,只要天天有吃不完的萝卜干就满足了,但到了年终,生产队的帐册上,大多数的人家都是透支,于是天天有得吃萝卜干也成了梦想。只能用竹筷到咸菜缸里挑几根咸菜过饭,有时把酱油放入饭里吃,再奢侈一点就是掘块猪油饭里一搅和,就成了上等佳肴了。现在的孩子是再也不相信这样的童谣了,但写出来少能让我们回忆回忆过去,比照比照今朝,告诉人们,好日脚还在后头。
续:
姑苏小吃名堂多,味道香甜软酥糯。
生煎馒头蟹壳黄,老虎脚爪绞连棒。
千层饼、蛋石衣,大饼油条豆腐桨。
葱油花卷葱油饼,经济实惠都欣赏。
香菇菜包豆沙包,小笼馒头肉馒头。
六宜楼去买紧酵,油里一氽当心咬。
茶叶蛋、焐熟藕,大小馄饨加汤包。
高脚馒头搭姜饼,价钿便宜肚皮饱。
芝麻糊、糖芋艿,油氽散子白糖饺。
鸡鸭血汤豆腐花,春卷烧卖八宝饭。
糯米粢饭有夹心,各色浇头自己挑。
锅贴水饺香喷喷,桂花藕彩海棠糕。
臭豆腐干粢饭团,萝卜丝饼三角包。
蜜糕方糕条头糕,猪油年糕糖年糕。
汤团麻团粢毛团,双酿团子南瓜团。
酒酿园子甜酒酿,定胜糕来梅花糕。
笃笃笃笃卖糖粥,小囡吃仔勿想跑
赤豆粽子有营养,肉粽咸鲜味道好。
鸡头米、莲子羹,糖炒栗子桂花香。
枣泥麻饼是特产,卤汁豆腐干名气响。
观前街,卖痴呆:大官卖侬痴,大款卖侬呆,俏姐卖侬俏,瘪三卖侬瘪;现买尽多送,要赊随我来;不怕侬不还,白道黑道有干爹。虎丘阿妹卖白兰,枫桥阿婆卖青菜;乡下阿哥卖苦力,庙里菩萨卖未来;政府大门朝南开,里面供着财神爷……
[苏州玄妙观]
苏州玄妙观,东西两判官,
东判官姓潘,西判官姓管;
东判官手里拿块豆腐干,
西判官手里拿块老卜干;
东判官要吃西判官手里的老卜干,
西判官要吃东判官手里的豆腐干;
东判官勿肯拨西判官吃豆腐干,
西判官勿肯拨东判官吃老卜干。
[两只羊]
东边过来一只羊,
西边过来一只羊.
一道来到小桥上,
你呀不让我,我呀不让你,
一道掉到河中央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康铃康铃马来哉,噶壁大姐转来哉。 买点啥个小菜?茭白炒虾,田鸡踏杀老wo,老wo告状,告备和尚,和尚念经,念备观音 ,观音买布,买备姐夫,姐夫关门,关着一只苍蝇,苍蝇扒灰,扒着一只乌龟,乌龟搽屁,搽了我格手里,摊了奈个嘴里。
鸡鸡头,蓬蓬飞,
一飞飞到稻田里,
稻田里厢吃白米.
大清老早,掼只书包;份量蛮重,作业要交;昨日夜里,老早困觉;节目再好,遥控器上交;为啥大人,比伲逍遥?(大人旁白:伲小辰光,没有看格!)等到长大,抱牢里困觉!七点钟出门,伲最勤劳;公交车上,牛奶面包;学堂升旗,大家立好;bpmf,全要记牢;课间休息,不好乱跑;中午吃饭,胃口蛮好;就是味道不及好婆烧的好!看见老师,要有礼貌;铅笔橡皮,能用就好;互相攀比,没有必要;身心健康,顶顶重要;帮助同学,不作兴乱打小报告;读书卖力,赛过帮爷娘赚钞票!
乌龟(音居)上街头,生意闹稠稠,尖锥尾巴橄榄头,胡椒眼睛骨溜溜。大乌龟哪哼叫?嘎!嘎!小乌龟捺哼叫?叽!叽!大小乌龟一淘叫,客客气气问你老板讨个铜板买药料,药杀乌龟开年勿来讨。
嗯呀嗯呀踏水车,水车盘里一条蛇,游来游去捉蛤蟆,蛤蟆躲勒青草里,青草开花结牡丹,牡丹娘子要嫁人,石榴姊姊做媒人,杏花园里铺行嫁,桃花园里结成亲,爹爹交我金桂子,姆妈交我水红裙,水红裙浪多个裥,裥裥全是玉蜻蜓,长手巾掼房门,短手巾揩茶盏,揩得茶盏亮晶晶,倒杯茶来请媒人,媒人说得三间园堂四间厅,络里晓得一间草棚两头门。
笃笃笃,买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子你格肉,还子你格壳。
老伯伯,洋钿借一百,开年还你九十九,打得你屁股扭勒扭。
正月初一吃圆子,二月里放鸽子,三月清明去买青团子,四月蚕宝宝上山结茧子,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里摇扇子,七月莆扇拍蚊子,八月中秋剥剥西瓜子,九月登高去打梧桐子,十月剥开枣红小桔子,十一月太阳头里踢毽子,十二月年底搓圆子
吃味道来尝味道,天堂美食勿勿少,采芝斋的西瓜子,苏式糖果味道好。黄天源,糕团店,大方糕来寿桃糕。枣泥麻饼数木渎,卤汁豆腐干吃得你馋老老
这个经典的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外婆买条鱼来烧。
头勿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吃拉肚里豁虎跳。
跳啊跳,一跳跳到卖鱼桥,宝宝乐得哈哈笑。
笃笃笃,买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兹你格肉,还兹你格壳。
可惜吴侬软语就快失传了,现在的大街小巷哪还有正宗的苏州话,不要说小苏州,就是一些老苏州讲出来的也没那个原味了,而且有些音根本就不会发了或者说是发音不准,只能在苏州话里夹杂着些普通话.现在的小孩子从小受到普通话的普及,本土方言就不会讲了,是很悲哀的事情.多看看苏州电视台的山海经节目对训练我们的苏州话还是很有益的.至于上海,上海人一概瞧不起嘴里不说阿啦,侬的所谓的外地人,别说苏州,全国各大城市就没被上海瞧得起过.关于这个,建议去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一篇名为上海人的文章,深刻剖析了上海人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缺失.
x
上海有个小瘪三,手拿小洋伞,身穿茄克衫,前山不走走后山,跌得屁股粉粉碎,挂个电话两零三,请个医生猪头仨,票子看了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看看不来哉,快点送到上方山。
从前上海人是看不起苏州人的,这让我们苏州人心里很是不舒服。两地相隔不远,上海人凭啥看不起苏州人,回过头来想想那时我们苏州人的生活是比不过上海人。上海有大世界,南京路上,好白相的东西要比苏州多得多。但我们苏州人也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上海人到苏州来听评弹原汁原味,十里洋场上的丝绸还是我们苏州的,苏州靠近太湖,有山有水,还有天下第一的园林,上海人有啥可以骄傲的,你们上海有啥了不起,上海滩上生产小瘪仨,形状猥琐,衣衫褴褛,摊台摊到脚沿跟上。这首童谣也算是抓住了上海人的小辫子,“上海小瘪仨”也成了我们童年时代童谣人物走廊里的经典人物,直到今天,许多童谣我已经忘记,但这一首还牢记在脑海里。站在今天来看,这首诙谐的童谣,实在是太狭隘了,苏州有苏州的特色,上海有上海的优势,啥人也用不着看不起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