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哈,很简单啦。那就是阿甘的父亲把他和他母亲抛弃了,可能因为他是个弱智儿童吧。根本不值得浪费剧情去介绍他父亲嘛。这种观众一看就知道了。
我也很喜欢这部电影。很好看也很有哲理,一点不闷人。
2.还记得阿甘刚到越南时,他的长官拿着厕纸在去大号的路上边给他们说一些注意事项吗,记得那句:
【记住,你们要随时注意你们的袜子是干的】
(类似……)
阿甘从来都是别人怎么教,他就怎么做,这是他的智商使然。在前面的剧情里会注意到他在橄榄球赛时别人让他跑(run!forrest,run!),他就一直跑。旁白是: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竟然能上大学。其实意思也就是,他也不知道橄榄球怎么打并且会给他带来什么,他只要听珍妮或大家的,跑就是了。
后来参军,长官问阿甘:你来这里参军是为了什么?阿甘说:我是为了服从你。
他一向对别人教给他的东西深信不疑。以他的智商,他可能说一些反战理论吗?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打战,以及这次集会是为了什么。
他只记得他的长官告诉他,在越南时要注意什么。
来到集会现场,他被拉到台上,演讲者问他说:说说你在越南的感受。阿甘意识里就会想:【你在越南,首先就要注意保持袜子干燥……】于是脱口而出。
以至于让裹着美国国旗的激昂演讲者相当无语,只得让大家一起喊一声他的名字。
假如阿甘把这句话说出来了,场下的群众会怎么以为阿甘的立场?支持还是反对越战呢?这是应该是导演根据剧情的一种幽默把,阿甘是单纯的,但场下的全是茫然而激愤的反战分子,他们更注重演讲者的身份而不是内容。
另珍妮的问题:阿甘在自述时说:珍妮的爸爸非常“慈爱”,经常抚摸她们。阿甘因为单纯才不知道其中厉害,珍妮是一直遭受父亲的性骚扰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她在拉着阿甘跪地祈祷自己:“上帝啊,希望你把我变成一只小鸟,飞得远远的……”,之后,便被警察送到了她的外婆家。
3.她一直爱阿甘,但是又不愿意像阿甘那样平凡的生活一辈子,至于Janny的死,寓意在于一个事实,就是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这是符合历史的。而且她的死会给该片添加很多悲情的色彩,使影片更加唯美,这就是导演的用心良苦和高明之处。
一、父亲死了;不会是二战,否则会有交待,因为父子两代参军是不同寻常的。
二、他将一场反战的聚会,作了另一种解释:即活着的人,应该踏踏实实地去生活。其实,当时的反战聚会,是孕育着暴力的,他无意化解了一场动乱。如果仅仅是反战,在当时应该是正面的,美国导演不会这样描写。
三、不是艾滋病,因为当时还没有这样一个名词,似乎影片中也没有具体交待。这与主题无关。但她的病好像与她长期的放浪生活和吸毒有很大关系。
我也是很喜欢阿甘正传的!
1.电影里面也没交代阿甘的爸爸到底怎么了,就是阿甘的妈妈哄他说他爸爸出去旅游了,旅游的意思就是再也不回来.其它的就没提到阿甘的爸爸了.
2.Sometimes when people go to Vietnam, they go home to their mommas without any legs。 Sometimes they don't go home at all。 That's a bad thing。 That's all I have to say about that.他没说傻话.他说的很感人.
3.电影隐喻的是艾滋病.1981年6月5日,当艾滋病病毒被第一次发现时,人们甚至不知道该把它称作什么,更别说了解它致命的原因了.
1,关于阿甘的父亲,影片没有介绍,但从全故事的前后来看,应该是已经去世了,因为从开始到最后都没看到阿甘提到他父亲,如果还活着多少都会提到的。很有可能是死于战争,也可能是病死。
2,阿甘是参加过越战的,他深知战争带跟人们的痛苦,根据阿甘淳朴善良的性格,应该是说了一些反战的话,然而当他说的时候,扩音器被一个军官拔掉了,所有听众都没同到他说什么,但是关于战或不战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导演故意安排这样一个片段,既不得罪主战派人士,也不得罪反战派人士。
3,当时是美国性文化泛滥和无政府主义盛行的时期,故事里提到珍妮得了不治之症,估计是爱滋病,应该是珍妮生下阿甘的儿子后才患上的,所以阿甘的儿子没有感染上。之所以认为不是吸毒的后果是因为如果吸毒后,精神和身体上有很大损坏,即使能生下孩子,也没有精力养孩子那么大了。
高难度的问题,估计导演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