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曾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发起过“辛亥革命”。 领导过“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幼年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7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曾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晚年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达伽马
这位葡萄牙航海船长,是第一个从海上去印度游历的欧洲人。1497年,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选派他率领一支远征队,去寻找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线。船队终于在1498年5月抵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即今科泽科德)。达·伽马在返航前与印度统治者签订了贸易协定。
返回的航程实在是艰难至极。越来越多的人死于坏血病,到家时只剩下了55人。1502年,达·伽马肩负着谋求更多贸易权利的使命再次来到印度。在第3次去印度航行后,他于1524年死于热症。
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为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于1488年春天最早探险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尔湾,为后来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迪亚士出生于葡萄牙的一个王族世家,青年时代就喜欢海上的探险活动,曾随船到过西非的一些国家,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15世纪80年代以前,很少有人知道非洲大陆的最南端究竟在何处。作为开辟新航路的重要部分,迪亚士经过十个月时间的准备后,率领两条武装舰船和一艘补给船,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驶去,以弄清非洲最南端的秘密最终成功。
朱德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
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为夺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毛泽东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宋庆龄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发表过《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黄兴(1874-1916)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领袖。与杨毓麟等创办《游学译编》,“专以输入文明,增益民智为本”。旋又组织湖南编译社,准备有计划地译介西方名著。1906年转赴新加坡,协助孙在南洋各地建立同盟会分会。返日后又派刘道一、蔡绍南等回湖南运动会党,策划起义。1907年2月与孙中山、章炳麟等共同审定《革命方略》,二次革命中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亡命日本。1916年7月回到上海,与孙中山重新携手,共商国事。著作收入《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等。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后改字仲申,号民友,后改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光绪进士。1892年授翰林院庶吉士。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开始涉猎西学,同情维新派。戊戌政变后认为“此后北京政府,无可希望”,参与创办了《外交报》,为《苏报》、《俄事警闻》等革命和进步报刊撰稿,兼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次年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选为副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著译编为《蔡元培全集》。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县)人。近代民主革命家。生于美国旧金山华侨家庭。1893年父亲在旧金山病故后回国。中日甲午战争后倾心西学。1896年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次年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并与有志青年相互激励,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被任命为财政部副部长,致力于反袁斗争。后被反革命派暗杀。著译编为《廖仲恺集》、《双清文集》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