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的师生交往》
提到教师,人们容易联想起的,往往是“蜡烛”,是“春蚕”,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更把教师的地位上升到神圣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学生几乎不可能对老师提出质疑。师生关系也是单纯的长与幼、传授者与接纳者的关系。
现代社会,随着民主、平等观念的渗透,师生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学生称兄道弟”的大朋友式的老师受到欢迎。“赏识教育”的强调,一方面,肯定了鼓励与赞赏对树立学生自信心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却也让一些老师把对学生必要的批评和引导视为畏途。
逐渐显现的“后喻文化”趋势,知识更新的速度和传播的多样化,迫使人们必须终身学习,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教师,无法再像从前一样,以对知识的占有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地位。老师要怎样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心理定位?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又会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我国历史过程中,时而圣人化,时而卑微化,遗憾的是就没有职业化。教师职业的要求,是向学生传授人类延传下来的文明,传播先进的自然和人文理念,使年轻一代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弘扬创新,创造出更符合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教师传授知识和传播文明的主体功能常常被忽略,情感功能被过分强调,混淆了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造成教师非职业化倾向愈演愈烈。
综观优秀教师的报告会,他们几乎发出同一个声音———无条件地爱学生,而很少谈及如何钻研教育方法,如何学习教育教学最新成果。这是教师非职业化的结果,也是更多非职业化的开始。再没有哪一个行业评选先进是以人际情感为标准,而忽略职业理论和职业技能本身的。这无疑会误导教师的自我评价,也会使师生关系偏离正常轨道。
一. 规范交往模式
每一位职业人都会对自己的职业投注感情,而这种感情应该是客观、理性和成熟的。年轻老师与学生年龄差距小是教育的优势,但如果使用不当,又会造成师生交往模式混乱,影响到教师形象的确立。
在学生眼中班主任就是朋友、哥们儿,朋友之间“你有病,我有病”这样的话使用率很高,绝无伤害的意味,而用在师生关系中则是对老师尊严的挑战。
年轻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盲目随和无原则的放任是对自己的教育能力不自信,无论学生表面上多么喜欢,内心都会对教师持审视或敬而远之的态度,如果任由这种情绪蔓延,学生将不会配合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更大的危害,可能使学生缺乏对应有的社会交往规则的认识。
教师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学任务的执行者,从学校管理角度看,教师是学校和学生间的桥梁,教师可以保留对学校某些规则的个人看法,但绝不应该把自己的情绪带给学生。
有的老师工作很投入,但不算敬业,因为他并没有真正地“敬”教育事业。学校在管理上可能会存在问题,但如果每个班的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好恶任意而为,那么学校将不再是学校。
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面对冲突,如何处理矛盾,如何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而不是随意宣泄不满和对立情绪。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也是未来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另外,国强老师处理问题的态度,可能会恶化他自己与同事的关系,这对他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很不利的。
教师工作的目标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肩负着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不是当你站在讲台上才是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 恪守职业伦理
教师劳动的产品是成长中的学生,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知这个世界,而有的探究造成的挫败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关注异性,女生会认为同龄的男生太幼稚,不懂感情,年轻的老师独立、有学问、有包容心,非常容易吸引学生视线。如果教师不能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一点点的暧昧,对学生不合理的想法和做法没有及时加以有效的提醒和控制,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年轻的老师一定要小心,不要让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占领不应有的位置。学生正处于这个多梦多思的年龄,无论他们做什么都可以理解,但如果老师做出有违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事,则有不可推卸的罪责。
三. 明确角色认知
教师是学生心理环境中的重要他人,学生对教师会有许多敬畏,许多教师由此产生“救世主”情结,对学生生活的心理卷入程度过高。
有的老师不但关心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还关注着学生的生存环境。当发现学生的家庭出现问题时,比学生还忧心忡忡。老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遗憾的是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介入,使许多问题尖锐化,并间接宣告了一个家庭的毁灭。
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各自独立的心灵空间,教师在情感上的“过度投资”,使学生丧失了自我隐私的保护能力,失去了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压抑感和反叛。
心理卷入程度高,一方面表明心理独立性发展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职业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觉和人际交往技能,不会恰当地判断一件事与自己的关联程度,以及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对方造成的影响。而这恰恰是职业人的大忌。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师生交往模式是一个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课题。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进而在面上逐步推广,争取在研究和推广中推进学校集体教育和课堂教学,并推进整个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