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精神分析和潜意识理论后怕得强迫症,请心理相关工作者进来,万分感激!

2024-12-16 23:38:2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现代社会有许多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不明白心理的规律。
河北衡水市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修老师,以前患过10来年的心理障碍。后来在试用各种方法,阅读各种资料后,自已领悟到了心理的规律。也帮助了很多的人走出了心理的误区。这些心理规律即使对正常的人的心理也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心理也被作为一种事物来研究。但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现象。所以好多人对于心理问题走进了误区,机械地看心理问题,现实中的物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明确,很机械,但心理就不一样,它变化多端。所以如果医院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作为主要手段,就是错误的。心理的问题主要就是心理的原因,只要思想变好了,问题就解决了,跟体质没多大关系,除非是心理影响伤害到了身体,需要对身体治疗。
弗洛伊徳的潜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但还是很不完善的。而且在我们心理的实际应用上没多大作用,比如你如果对汽车的各部分都相当了解,但是你驾车技术不好的话,你车也是开不到好的,而如有一人对汽车各部分都不了解,但他驾车技术好,他就可以把车开的更好。心理也是一样,我们的心理驾驶技术决定了我们的心理运行的好不好。弗洛伊德晚年的研究使他自己陷入了完全的悲观,不但对心理治疗感到完全的悲观,甚至对整个人类也感到了完全的悲观。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实际治愈过一例典型的心理障碍患者,而且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怎样让我们的心理变的更好呢?从古到今,有着对此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老子,庄子,佛教的禅宗中得到很多有有益的启示。但是一提到宗教,很多人可能就想到那些迷信的东西,当然,其中迷信的部分我们不要信,那是肯定错误的。但是这些古人的思想中确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知识方法,也可以说是技巧。 比如佛教的禅宗,提倡顿悟。其实这个开悟就是对心理规律的技巧方法的掌握,但它不当当是个知识,它是一种体验,它要你自已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会知道了。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有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悟当成是什么成神成仙的事,没有那么神的。我们只把它当成是对自已心理的一种领悟。
这是个什么方法呢?其实它是太简单,简单到你可能不会认为它是个好方法,你就没有真正用它,它才会从我们眼前溜走。我们喜欢把问题复杂化,我们的本能使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更不正确。所以才有禅宗里的棒喝,就是师父拿着根木棒要逼徒弟领悟,就是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还不知道。
这个方法就是“接纳”。就是诚心接纳你所有的感觉,感受,想法,行为,痛苦,害怕,高兴等等一切。就这么简单。要注意是一切,不管再怎么痛苦,再怎么难受,再怎么不合理,都接受它,接纳了,你就会好。在接纳的同时,你也可以观察自已的心理到底在想什么,去感觉自已的感受,就好象看另外一个人一样。这就好象佛教里的俗语,“观照”和“觉知”。当然,你没去想怎样接纳,你也可以是在接纳。 这个方法对于正常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是一样有用的。其实所谓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区分界限是不大的,甚至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可以用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做为例子,这样更容易理解。比如,有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每天总在睡前要看一下门关了没有,即使他已经知道门关好了,他还是要去重关一下,如不去,他就不舒服,而且几乎每次门都是已经关好的。他意识到这是个病,为此很烦。如果运用接纳的方法就是,你就接纳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行为,接纳自已为此而产生的烦恼。那你就会变好。其实我们有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想法呢,为什么不那样想就是正常的,我们如果把有那种想法和没那种想法都看着是正常的,那我们胸怀就更宽广。就比如庄子的家人死了,他一点都不伤心,反而敲乐器,别人觉得不正常 ,就问他为什么不难过,他说,人死了就是难过的事吗,人死了,与天地同眠,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那个总关门的人,就是为有这样的想法而烦,所以他就努力压制这样的想法,但是心理就是这样,你越压制,他越对抗。这样相互对抗,冲突就会越来越大。这是愚蠢的做法。可笑的是,世上的许多人恰恰喜欢这样做,还美其名说坚强,其实,如果他去接纳这种想法,接纳这种行为,那么渐渐的反而就会变好。当然,这是个渐变的过程,这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蜕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变好。就象我们在睡觉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的,你从不会知道是哪一刻睡着的。当然这个蜕变的时长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快,只需一会儿,有些人则要几天或者几十天。
当接纳时,我们的心理反而慢慢不再对抗了,这时我和我们的心理成为一体了,就象“无我”那样。有一个典故,有人问佛,我为什么烦恼呢,佛跟他解释后,他立即顿悟了,佛大概的意思就说,是你自已在烦,是你自已一直在纠缠你的心,本来你是不烦的,你为什么要去纠缠它呢,也就是说你接纳你的烦恼,你就不会烦了。所以也有个典故,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惠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勤拂拭正是自已没有必要的纠缠。所以佛教常常以小故事来启发人们。
那个关门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为有那种想法而烦,当他接纳后,他可以常去关门,甚至还可以喜欢上关门,但他也可以不去关门,如果不关门有不舒服就接受不舒服。这样渐渐地,关不关门对他就无所谓了。心理也没什么障碍不障碍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我们话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只要去体验就容易明白的,而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实际体验。
另外我们也要相信接纳就会好,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虽然很主观,但心理就是这样的,你不信的话,你连体验它正不正确的机会都没有了。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客观的心理科学。禅宗的悟也是客观的心理科学。
再比如有些人会失眠。对于失眠,药物治疗是没什么用的。完全是心理原因。当失眠时,你就这样想,我就让它失眠,一直醒着到天亮我也真的接受,有烦恼有担心我也接受,当然你闭上眼睛,摆好了睡觉的姿势。你要相信接纳就会好的。而的确实际上就是会好的,慢慢地,不知不觉你肯定会进入梦中。这个过程也是很微妙的。
总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大同小异。解决的方法也差不多。有心理障碍也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没有迷哪来的悟,没有悟也就没有迷。
其实我们还可以由这种体验领悟到很多道理。还有象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的工作是工作,如果我们不工作时,就是在玩吗?不工作时,我们的身体在运行,嘴巴在呼吸,在一定意义上不可以说是工作吗。所以你即使一事无成,和做成大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样的,这就是你的思想要有包容性。有时候世俗的思想是片面的。还有老庄思想的柔弱能胜强硬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当我们接纳了自已时,我们还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感受,有时候即使你一个人静坐时也能感受到无比的愉悦,你也会知道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一波又一波,而且不受我们想法控制。很多时侯你的思考变的根本不重要了,你只需去体验,你没去想接纳,但你是在接纳,而且接纳的更好。我们的思考有时反而束缚了我们,丢开了可笑的思想,我们会变的更自由,更精彩。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有太多的问题我们不明白。好多人喜欢问为什么,有时对于一些问题,你不要去想为什么,不要去钻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脑子的思考力实在是很渺小。我们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错误都是相对的,真理在一定意义下是错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下又可能是对的。有时我们的言语很难表达出好多事情,言语表达也有许多不完整性,所以争辩也是没有多少意义,你争赢了也不一定是对的,争输了也不一定是错的。只要我们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的意思也就足了
如果你觉得好,以后一定多帮别人回答这类问题,帮更多的人解决苦恼。当我们知道心理的方法后,对于各种心理问题我们都能从容面对,而且可成为别人的心理辅导老师,不会再谈心理色变了。

回答2:

我想说的是,我真没想到能找到一个和我同病相连的人了,我也是看了他的理论,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认知,导致现在的内心,完全趋于分裂的状态,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解答,是劝你放弃,不去想,还是去解答呢,我通过对自己的了解,认为劝你放弃看样子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我选择后者。最好是别看得太深,这个问题不是一般的复杂。我却是越陷越深了。

所谓潜意识,有两种:一种是前意识,一种是无意识,前意识都是自我还有超我的一部分内容,这些东西是可以通过我们意识的注意,观察的到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意识接受和喜爱的东西,而无意识,国内翻译成潜意识,他是我们无法注意得到的,因为那些东西都是被我们意识排斥,憎恨和讨厌的东西,他们是永远也不能见天日的,对于你的问题,我这样来解释:当你的意识产生了某个快乐的想法时,可能会同时出现一个痛苦的想法,如果你更愿意选择快乐的想法,那么你肯定会去排斥痛苦的想法,排斥的话你会选择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或者完全的在意识层次去抑制它,如果你长期的保持对那个痛苦想法很不友好的态度,势必只要他出现你就会去压抑他,这样在我们的内心就会不自觉的形成一种习惯,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是主动有意识的压抑,后来在前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因为我们的习以为常所形成的反对那样一种观念的力量,这样他就出不来了,潜意识里面是怎么样的,这和我们的意识之间没有关系。如果他们会出来那也是在趁人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做梦的后出现,他不能支配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99%是受我们意识的支配。

还有他的理论也不能全信,他有些方面说的是对的,有些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主观性质太强,甚至脱离事实,你要明白的是你要相信的不是什么理论,而是事实,他的理论,属于释放型的理论,我接触的很多,到现在也是一知半解,太复杂,太深奥了,有些事情实际上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样,但你却误解了,所以如果你的问题能解决的话,不要再看他的垃圾理论了。

我真的很高兴,是因为你和我都不是孤独的两个人,我也提过很多类似你这样的问题,很不幸都没能满足我那苛刻的要求,我就去下载一大堆精神分析的书籍,什么自我与本我,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纲要,精神分析新讲,等等,越看问题越多,但后来慢慢的我都一个一个的去解释,但我现在想说的是,我不想被他这样玩弄了,我要有自己的思想,我要相信的是事实,而不是什么理论,我在百度上提了一问题,你要知道,想你我这样的人都很敏感,很聪明,很理想化,粗俗说法就是对于问题我们喜欢刨根问底,钻牛角尖,我提的问题他们只会说让你别去想,别去做,虽然说法都大相径庭,本质上是一回事-----就是逃避,内心这样错误的认知不去解决他,逃避有用吗,我也怀疑过我思维方式上是不是有问题,后来想想,产生现在的诸多问题,根本不是思维方式有什么问题,只能说我们在问题的方向上发生了偏差或者我们了解的太少不能去解释,但这不是思维方式的错,告诉你我一开始是强迫症,后来克服了,但就是接触到这垃圾理论,才把我搞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但你别怕,因为你不是孤单的。

回答3:

今天刚刚看见你的求助信息。
首先,谢谢你的信任。
作为一个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士你对弗洛伊德的知识了解这么多实在不容易,甚至我都感觉有点自愧不如。下面是我个人的理解:

我大致看了其他人的回复,其实都蛮有道理的。liu_yuqing 这个人说的就值得我们去思考一下。是的,心理学目前尚且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从前期的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到近代的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再到当代的人本主义与以计算机模拟为模型的认知心理学思想,等等,他们都只是一种理论,那么理论就不一定是真理。他们或许都只能解释部分的现象。也就是说有局限性。

(一) 关于潜意识
关于潜意识,其实其他的朋友也回答得很好。它是人在一般情况下所意识不到(在深度催眠状态下可以部分呈现到意识状态)却又确实存在于头脑中的那部分认知。如你所说,他似乎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实际上,人的意识与潜意识相比,只是一小部分,就像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说到潜意识,就不能不提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如饥渴性等,弗洛伊德把它形容为“巨大的深渊,一口充满沸腾沸腾的刺激的大锅”,它不知道价值判断。说简单点,它是以“快乐原则”办事的,即不考虑价值,道德等。 自我是是总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类似的,它是以“现实原则”办事的,即它是以适当的手段来满足有机体个各种本能的需要的。而超我,则是比自我更高一级的,它是按照“至善原则”办事的,其功能是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

了解了这3个概念,就比较好解释了。即人在活动的时候总是受这3种人格结构的共同作用的。人会因为本能冲动而产生活动的动机,进而产生行为,但是又同时受到自我和超我的制约。形象一点来说,比如你现在没钱想去偷个面包,饥饿的本能促使你想办法去获取实物,但是因为现实的法律规定这是违法(即是超我的制约),于是你会权衡再三再去考虑这样做是否值得。假如你觉得这不值得,那么饥饿的本能以及超我的制约便会产生矛盾,这个矛盾就有可能进入你的潜意识。也许你以后的生活中已经彻底忘记这事,但是或许在你潜意识中总能找到它的影子。

一般来说,能否进入你的潜意识要看你的动机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的剧烈程度以及本省的强度。强度越大,与社会现实的冲突越剧烈,越可能进入潜意识。所以,不是所有的对立的想法都能进入潜意识进而受到压抑再影响你以后的行为。

关于这句话:互相冲突的念头总是紧密相连的,并且他们经常是成双成对的。当一格念头在意识上被夸张时,另一格相反的念头就被压抑在潜意识中。
应该来说并不正确,至少“总是”2个字就过于绝对。与上一段同理。

(二) 关于精神分析
以弗洛伊德为首的古典精神分析它是理论心理学性质,思辨性很强,整个理论主观色彩浓厚。而且弗洛伊德本人是精神病学家,他是在观察了很多的精神病患者以后总结,加上自己的逻辑性整理而提出来的。精神病患者与正常人毕竟不一样的。虽然在心里治疗中,精神分析依然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它的局限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有些问题也许他自己也解释不清楚,因为从哲学上讲,有循环论证的倾向。
所以,看弗洛伊德的书,不要死扣里面的个别字词。了解它的主要精髓就可以。实际上,看任何书也是如此。
LZ你不需要对自己的这些想法而过分的困惑,你每困惑一次就给自己强化一次,越来越相信自己是往“强迫症”这个方向走。你要做的就是转移注意力,别深挖里面的个别字词,把精力转移到工作或者学习方面。过段时间就没事了。

最后,如果没有确切的诊断依据,请其他的朋友千万别轻易的说出“强迫症”之类的话语。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祝LZ 早日开心! 有事可以保持联系。
johnfat@163.com

回答4:

弗洛伊德的理论只不过是被普遍接纳的理论,就像马克思的理论,反对他的人也很多。在我看来任何被普遍接受的东西,都是投射了众人的思想意识,往往伴随着某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所谓的心理学家也是时代的产物。基于环境所产生的思想一般都是片面的。因为它总是带着某种根深蒂固的局限。
弗洛伊德给了你一个观念,人的意识在他看来应该表层意识和潜意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说意识是一个整体呢?你是否能相信我?
意识是什么?首先必须回答这个问题,‘我”是什么?你每天都说我怎么样,但是你是否清楚这个我的含义?你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所以你对自己的存在是无知的,然而你却去搜寻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今天是弗洛伊德,明天又会是马斯洛,或者荣格---它的理论与弗洛伊德也有很多冲突。这些表层的经验如此不深入,如此琐碎,又如何能不在你的头脑中产生冲突。
意识,或者被称之为思想的东西。他们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不必陷入唯物或者唯心争论,那样毫无意义。让我们理解一下自己,用最单纯的观察去发现。他是否是感官的记忆,我恐惧一个东西,难道不是我曾今经历过的吗?你不可能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东西产生恐惧。我们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不能永恒地生,害怕失去我们的亲人,快乐,爱好.....。感官的记忆,形成我们各种意识。你听了美妙的音乐,你在心里记住它,你还想要更多,这便成了欲望,欲求的心越是强烈便越让你焦躁。同时你带着某种恐惧,害怕得不到你想得到的。这样一种行为可能会滋生你各种各样的心绪。而这些情绪却是相互冲突的。并不像弗洛伊德说得那么简单!意识是一个整体,它不能无中生有。你纠缠于自己任何一种感官的记忆,都会带来混乱。相互冲突的意念不过是意识众多关系中的一种罢了。比如说:我通过意念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在当代道德中被认为是坏的,这样我们就创造了相互对立的一对关系。但是被你控制,被你压抑的东西并不会因此而不存在,反而会加强。所以你应该怎么做?对你本身存在的东西,比如你的暴力,你创造一种观念给它贴上标签,压制它。说这是不好的。暴力会因此消失吗?外在的暴力或许会消失。但是内心的控制不也是一种暴力吗?它损耗能量,又让你生活痛苦。你看到这种相互对立的关系了吗?所以创造某种被我们命名为相反力量的意念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你有点社恐,显然你认为这是不好的。但是因为这种意识并不是很强烈,所以一直都没有成为你的问题。然后你看了弗洛伊德的书,它的理论告诉你,排斥你这种恐惧的心里状态便会得强迫症。本来你只有一个问题,现在又多了一个对强迫症的恐惧。你看到思想是多么诡异的东西,对某一问题的处理只会让问题更复杂,不是吗?所以你根本不必理会那些乱七八糟的理论仅仅需要看所谓的社恐。不是用你的思想去看,而要用你的心去感受它,每当你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要去逃避自己的恐惧。看看它到底能怎么样?看看能不能解决你的恐惧。
重要的是理解自己为什么社恐,而不是对这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做出各种处理。隐藏在社空背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种恐惧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吗?几乎所有的人不都是或多或少的有一点吗?这个社会为什么会让我们恐慌?他给我们创造了各种模式,给予我们各种要求,我们从来没有问自己,这一切是否真的是我想要的,你接收了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当社会要左右你的时候,它还会给你更多。所以你害怕,觉得恐慌。而同时你也在遵循社会的要求的时候得到了某种满意,对于社会的东西,你一边想要,又一边想拒绝。所以你的心里滋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与恐惧。你对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带着恐惧去研究,你便一直看到自己的恐惧,你的期望与控制会在你研究的过程中加强自己恐惧,仔细看看是不是这样。

回答5:

看了你的问题,我在想,你是一个做事情认真负责的人。也是个善于思考钻研和学习的人。总之,你做事情认真且注重细节。我猜想你可能是理工科出身的。这也就反映出您自己的优点,您的优点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可是,楼主,您可能不知道,优点就是缺点。过分认真,过分仔细,过分追求完美就有强迫的倾向。许多恩都有强迫倾向。至于强迫症,你还达不到那个程度。所以,我在这里讲的是;恩有优点就有缺点,优点同时就是缺点,过火了就是缺点。
2 至于精神分析,它只是个学派,而且,本身也有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改进。心理学从诞生到现在不过111年的历史。许多东西不完善。包括经典的理论也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而且,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人心理走向健康。那么,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所谓的学说,也不是什么学说。我们可以不看。甚至批评它。
3 书是人写的,写书的人也不一定比我们强。而且,他的学说也未必对任何人都适用。从这一点上,我好象感觉到您有自卑的情绪。好象比较相信书上的东西,而不是实践的东西。
4,总之,您结合您自己的性格和做事情的风格就大体知道,你为什么会出现焦虑了。所以,我的建议是;1不要再看心理学的书了,你注重细节,把握不了大体和精髓,你适合做理工科的东西,那方面是你的特长。2适当的看看人物传记方面的书,许多大人物是从特别丢脸特别苦的环境中走出来的。他们既注重细节,更能把握大局,他们往往脸皮厚,不怕丢人,不怕失败。3多结交朋友,多和他们交流,你就会发现许多人和你类似,但是,他们没有过分的注意某些东西,所以,他们没有什么焦虑。4多唱歌,多运动,学着享受生活。人活着不但是思考,更重要的是学会享受生活。否则,我们就白活了。呵呵,祝你尽快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