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中的“立”究竟是指什么?

2024-12-13 21:31:5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三十而立”是一个成语,来源于《论语·为政》,原文表述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篇文章将探讨“三十而立”是不是人们口头上常说的“立”,真正“立”的又是什么。

1、成家立业?

按照传统社会观念讲,30岁的人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事业也稳定下来。若未此,一些父母长辈们往往会拿出“三十而立”的道理来,施压或勉励他们的后辈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成熟起来并且尽早减轻家庭的负担。否则,“幼稚”、“啃老”的意识恐怕要生起了。80后与90后成长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2019年是80后最末一批30岁的一年,之后再无30岁,转而90后继续奔三。现今30岁的未婚青年比比皆是,虽有事业但无成家,也可能立业不稳,那是否就“立”不起来?古代的“立”字是否同现代汉语的意思?传统观念里的释义是否合孔子的本意?况且,古人对具体数字往往存在虚指约数,是否为绝对的30岁,不可知也。

2、立的是谁?

原文出处的首字是“吾”,换作现代汉语意思为“我”。说此话的主语指孔子,换而言之,“三十而立”是孔子本人的“立”。这句话是孔子对于自己30岁时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而非他人。作为孔子的自我报告或人生总结,这更恰当也合时宜。诸如“你们都应该学习我”、“你们都要对照我的言行举止来”的话,孔子可从来没有说过。只是后来人认可赞同并推崇传播,把这当作看齐圣人的一句格言。至于谁推崇的,并无据可考,可能是孔子的学生,也可能是古代的某些文人贤达,甚至帝王将相。三十而立”有孔子的思想,确有道理,但如果非得30岁而立,是否显得有些牵强,就如应试教育般,每个人必须如此?20多岁立过早?30岁后就立不起来?若非如此,则是非常值得讨论的命题了。

人生哪有什么规划而言,每个人境况不一,规划自己在哪个年纪必须成功做到什么事和做到什么程度,本就荒谬。谁都无法预见未来之事,何必执意于“三十而立”的焦虑,给自己的人生拷上无形的目标枷锁。

3、要立什么?

关于“立的是什么”,历来学者大家都有不同认识或不同程度的认识。前面所述“成家立业”是最普遍于民间市井的一种,还有说法是“坦然面对一切困难的能力和态度”,或“立德、立言、立身”,或“外能立足社会,内能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自我人格独立的自觉意识”也是其中一种。

根据南怀瑾先生的解说:孔子十五岁时立志作学问,再经过十五年的阅历经验与人生磨炼,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为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下来,就走这条路;但仍有怀疑和意志摇摆的现象,所以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注:形而下是儒家哲学中指有形质的或已成形的东西,与形而上对称);到了五十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达到一定人生境界,“天命”为哲学概念,就是形而上的思想范围了。六十岁,对外界毫不动心,不生气,心理平静却明确是非善恶。七十岁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仍旧保持合理的社会关系,同时能够从心所欲解释和传授人生思想。

四十而不质疑三十的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人的思想境界逐步提高,孔子的15岁至40岁仍旧是学习领会的人生阶段。所以得知,“30岁就要如何”并非孔子的本意。



回答2:

三十而立”,并不是单单像原来那样,也并不是说指三十岁就成家立业,而是指在三十岁的时候,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形成,能够对社会和自己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和理解,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涉及到自己的大小事能够自己拿定主意,这不仅意味着自己有了独立选择的能力,更多的是意味着自己有了能够为自己的选择独立负责的能力。

男人三十,有自己的行事风格,有自己的个人社会网络和社会信用,有相对稳定的专业领域,有责任心义务感,此之谓“立”。

回答3: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的意思是指我们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要合于礼言行之类的都要得当得体,也是指在这个时候要有明确的计划,对自己要有明确的认识,现如今三十而立往往是指自己到了这个年纪就要有一番事业,能够成家立业的意思,这个应该说是不正确的

回答4:

三十而立中的而立是指有所成就。孔子所说“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三十而立,来源于《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后人给出的解释有很多,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回答5: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在对生命之"立"反思意识有所忽视和遗忘的今天,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立命"才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