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满足话术
人一生都在欲望中度过。这是正常的。
消费的欲望是每天都有,但是无止尽的追求高档的消费是让人不理解的。
“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不要在这样了。”有办法,办法还很多。
其一:如果你失业了,就会让你没办法去想车了,一顿三餐就够你受的了。
其二:如果你得疾病,马上让你一贫如洗,你生命都保不住了,你还会想车么?。
其三:体验一下,贫困家庭的生活。你身边还有很多生活困难的人,多去了解一下,多关心一下,做一位有爱心的人士,得到大家的喜爱,得到社会的认同,这比开着酷车不更开心么?
其四:多关心“你的身边的人”和“关心你的人”,适时的懂得回报。人比车可是好得多。车会越用越旧,人可是越处感情,交情越深。
你欲望的对象不适合。
你应该把你的欲望,转化为对事业对工作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欲望。
追求应该有合理的对象,人生才有意义。
在一段时间“免除经济犯罪死刑”的争论之后,原苏州市副市长姜人杰受贿案被判处死刑的消息又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对一些贪官的查处,那都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但痛定思痛,人们议论最多的是他们要那么多的钱干啥,看来人心不能满足这是人的本性。
有一首古诗,描写人心的不能满足是这样说的:“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俱已足,又思娇柔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良田置得多广阔,出入又嫌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恐无官职被人欺,七品县官还嫌小,又想朝中挂紫衣,一品当朝为宰相,还想山河夺帝基,心满意足为天子,又想长生不老期,一旦求得长生药,再跟上帝论高低,要问世人心田足,除非南柯一梦西”。
翻阅人类历史,我们不难看到一种社会现象,即人心不足,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几乎成了一种人们心理的定律。所以自古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之说,又有得陇望蜀之比喻。总之是很少有人满足的,三岁小孩都有他的欲望,更何况成人乎。因此,文学上对这种现象抨击的很多。记得《西游记》中就有这样一首诗:“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人的欲望如脱缰野马样狂烈,特别有些人有着强烈的占有欲。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公权私用,无所不为。认为占有越多越幸福越有优越感,越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许多贪官就是这样,家里红旗不倒,外面绿旗飘飘。家外有家——包养情妇,家外有花——婚外找乐。由此,接受贿赂、贪污公款,自禁不能自拔,越陷越深。这些人看似潇洒显耀,活的比别人幸福,其实不然,人在做、天在看,贪心不足总是有报应的,不过时间早迟而已。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对人心不满足做出一个科学的界定,即对事业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应该是无止境的,这种人心不足也许是一种动力,催人奋发向上,活到老学到老。正因为有这种不足,人类不断探索,攻克一个个科学难关,使人类社会不断完美。从另一方面来讲,对金钱的欲望、对物质的占有,人心应该要有个满足。所谓知足常乐就是这个道理。古人有一副对联,说的非常好,上联:“你有良田千亩,每天你不过吃二两镆”;下联是:“你有广厦千万间,每天你不过只睡八尺床”。如果在这方面没有个节制,那是冒险家的行为。
冷静下来分析,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人心满足和不满足。人们生存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对精神上的追求是客观的需要。西方管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按照安全、生理、工作、精神和自我实现的层次递进,永远不会停止。追求能产生动力,动力能推动人及人类的发展。除了它会产生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消极作用外,也会对人及人类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当然,这种追求的进步只应把它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如对他人无害,如对个人和人类整体都有益等,否则它就会走向反面,走进自私的深渊而万劫不复。
也许有人会说,知足,意味着满足现状,不再追求,会对社会发展不利。但我所说的知足,不是意味着没有进取心,安于现状,而是在物质追求上不要计较太多。知足常乐,要求我们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宠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也许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但知足常乐,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帮助我们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知足,不是夜郎自大,而是知现在所得已足矣,对将来所求并不足。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现在,用一颗进取之心去开创未来。
人心,什么该满足,什么该不满足,这是个人人都明白的道理,无需笔者在这里累赘唠叨。如果该满足的却不满足,不该满足的却满足,那倒是人生的遗憾了。所以对人心不满足之虑,虑之一个“度”也。超越了对正常需求追逐的“度”,就会走上歧途。也许“宽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的心态不是人人都能拥有,但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知足,而且我们也该学着知足。知足,是一种心态。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已经适老掉牙的一句话了,反正人嘛一定要常怀感恩之心,才能在社会上一直立足下去,活的越来越好
人心不足蛇吞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