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历史的变迁

呼和浩特历史的变迁
2024-12-15 22:26: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译成汉语是“青色的城”,所以呼和浩特简称“青城”。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这里还被誉为“中国乳都”、“北方药都”。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关于其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呼和浩特在建城时,明朝政府曾派人来这里帮助烧砖,当时烧出的都是青砖,用青砖盖起来的城市远远望去泛着青色,所以把它叫做“青城”;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呼和浩特南临黄河、北依阴山,阴山又称之为大青山,所以呼和浩特就因北面的青山而得名“青城”。
  历史上的呼和浩特主要有新城和旧城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座城市大部分修建于明清之际,呼和浩特的旧城史称“归化城”,是蒙古族土默特部的首领阿拉坦汗主持修建的,关于阿拉坦汗修建呼和浩特,在当地有许多传说,它印证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开拓了呼和浩特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16世纪初,也就是明朝时期,蒙古族著名的领袖阿拉坦汗率部驻牧在丰州滩,并把这一地区改称“土默川”。公元1579年(明万历七年)阿拉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名字叫钟金)主持修建了弘慈寺(现在的大召)。1581年明朝政府批准了他建城的请求,并派来了大批能工巧匠,援助了大量物力,帮助阿拉坦汗修建城池。竣工后明朝给这座城市赐名为“归化城”,意思是归顺、化一。蒙古族则习惯称之为库库和屯(即呼和浩特的谐音)。
  在阿拉坦汗去世后,他的妻子三娘子坚持同明朝的友好互市关系,交换双方所需物资。为稳定大局,按照当时的婚俗继续下嫁,此举深受明政府推崇和欣赏,于是把她封为“忠顺夫人”。三娘子当时居住在呼和浩特,她勤政为民,深得百姓爱戴,所以后人又把归化城(旧城)称为“三娘子城”,目的是用以纪念这位蒙古族的巾帼英雄。关于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我们如果有机会参观一下城寺结合的“美岱召”,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明朝中后期满族在东北崛起后,清军迅速入关,蒙古诸部对于归顺清朝的问题上,政见不一。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逐渐强大起来,其首领葛尔丹发动兵变,严重威胁清政权。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在征战期间康熙曾驾临呼和浩特,在这里他认识到呼和浩特在军事防务上的重要性。后来在雍正十三年,大臣们积极上奏,要求在呼和浩特修一座新城,被称之为“绥远城”,意思是绥靖远方。因为绥远城在归化城东北部,修建年代晚于归化城,所以老人们习惯上把归化城称之为旧城,把绥远城称之为新城加以区别。归化城和绥远城相距约5公里。但是新城和旧城之间没有直接到达的交通道路,从新城去旧城,必须向西直走现在的新华大街,然后转到姑子板巷,折向西南,才能到达旧城。在1913年,北洋军人张治任绥远将军时,认为旧城与新城交通不便,于是开辟了一条直通旧城与新城的大马路,就是今天的中山路,现在这条路是呼和浩特的商业中心,老牌的民族商场、天元商厦、新兴的商业精英--维多利商厦、维多利购物中心,王府井商厦,即将崛起的海亮大厦也在这条路上。
  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把新旧两个城市统一起来,于是又有了归绥市的称谓。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为欺骗和扰乱人心,将其改名为厚和市,抗战胜利后恢复原名归绥市,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1954年恢复了旧称“呼和浩特”的称谓,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如今的呼和浩特市下辖有一旗(土默特左旗)、四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武川县)、四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赛罕区)和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开发区,总面积1.7224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