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查尔斯·狄更斯曾经说过;“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喜欢这一部。正如许多父母一样,我内心又一个宠儿,他的名字叫大卫·科波菲尔。”在这部带有自传性意味的小说中,狄更斯描述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充满金钱崇拜的社会中寻求出路的故事。而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在反映人生道路的层次上,更是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有关于爱的故事。
大卫身世坎坷,在未出生前父亲去世。八岁时母亲改嫁,继父严酷残暴,他姐姐也同样铁石心肠,在大卫的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不友善的人,残忍的校长、狡诈的朋友、虚伪的无赖希普。然而在命运的折磨之下,大卫依旧美好善良。婆姨贝西小姐生性怪癖,但内心温柔,资助大卫上学;安妮斯恬静聪慧,给予了大卫一段美好的情感;辟果提和她的哥哥,奉献着自己的好意与关心。这样的两群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下形成鲜明的对比,狄更斯用大卫·科波菲尔的创业精神,高尚情操,否定了剥削者的唯利是图和强盗骗子的巧取豪夺。人性的光辉永远闪亮着不可泯灭的光彩与力量。
金钱世界的残酷,集中地、尖锐地变现在广大下层人民所受到的经济压力上,灰暗的社会现实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小说中。其代表人物就是密考伯先生。他替各式各样的商家招揽生意,收入很少或一无所得,为了维持人口不断增加的家庭,卖尽当空,颠沛流离,随时有被债主叫卖,和被法警逮捕的危险。“年收入20先令,支出20先令6便士便是悲剧。”这种苦难的生活也正是狄更斯年少时的写照,他的父母不善理财,终于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搬到了伦敦最穷困的街上,父亲甚至被逮捕入狱,狄更斯为此心碎。他在小说中再现了这段生活,正是对社会下层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的控诉。小说中的密考伯先生一生都在等待机会,机会却从来不在他面前出现,最后在金钱逼迫下密考伯竟一度成为了恶人为非作歹的工具。好在,善良的人心总能帮助人们找到真正的道路,密考伯揭发了希普的阴谋,解除了良心上的重担。可英国本土也再不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了,在澳大利亚获取机会的他,大约也是那个给他们出生而不给他们职业的国家的一种控诉。
即便现实残酷,有着像希普、斯提福兹这般虚伪狡诈的人群,但狄更斯总是坚信真爱永在,辟果提一家正是展现了这样的特质。老保姆辟果提把自己的一生始终如一地奉献给大卫,帮助他,保护她,远远超过了仆人对主人的责任。老船工辟果提的胸怀像大海一般宽阔,包容着对别人的好意和关心。他收留下海穆和爱弥丽,甚至是朋友的遗孀,尽心尽力地给他们照顾与体贴。最令人动容的是,为了拯救失足的爱弥丽,他毫不迟疑,手指拐杖,走遍天涯,直到把她带回身边。水手海穆对人怀着淳朴的信任,他笨拙羞怯却纯朴忠厚,对于爱弥丽的背叛,她只是在责怪自己失去搭救她的机会。最后为了阶级情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些人无门第财产,又不曾受过教育,但他们都有着金子一样的心,他们的灵魂是美丽的。而这份爱,这份真,正是狄更斯想告诉人们的,怀着一颗爱人的心,真诚勇敢地活在世上。
乔治·H·福特曾说过;“我们不少读者由于早年在童年时期渡过这本书,便认为已把书中菁华吸收殆尽了。”确实,这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的,但仔细阅读后会发现这里面所蕴含的哲学更沉重,更深刻。
同学你是不是一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