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同的国家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不一样,导致人生观,价值观也不一样。
如果价值观不上升到国家的理念,日本人与中国人只能说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不存在矛盾的问题,因为任何人、任何国家不可能把自己的人生观、人生观强加到别的国家、别的国家的人民身上。
二战期间,日本人的价值观就是武士道精神、军国主义,带有一定的侵略、危害别国人民的性质,如果这种军国主义精神延到现在,特别是在和中国有领土的冲突的条件下,那么必然产生观念的差异和冲突。
一个国家公民的人生观、价值观跟这个国家的性质,教育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对于价值观较著名的研究包括G.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研究、M.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M.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等。
日本年轻人崇尚享受生活。
现在日本的年轻人们不愿意早早地负担起天价的房贷,他们不愿意结婚,更不愿意生孩子,更有甚者,他们连谈个恋爱,有个固定的伴侣,甚者是非固定的伴侣,短期的伴侣的兴趣也没有了。
这样对于日本整体的结果就是人口的持续性下降,同时人口老龄化严重伴随始终。
而且,日本年轻人目前似乎并没有什么成功的欲望,他们对于所谓的成功所谓的理想漠不关心,对于挣钱的欲望,对于物质的欲望,也不像以前那么旺盛。
这种情况,与中国目前的情况也如出一辙,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难度无法是三件事,住房、医疗和孩子的教育,这三件事情,几乎任何一件,都需要太多的资本才能玩得转,而普通人的能力,似乎是无法玩得转的。
而整个社会的原始资本积累,也已经逐步成熟,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底层的人也几乎没有屌丝逆袭的任何可能性。
关于人生的解决方案,其实只有两条,一是不断地奋斗死磕再奋斗再死磕,二是降低自己的欲望,降低自己的目标,降低自己的期待。
有句话说得好,我们不是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不想买房子,我们是结不起养不起住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