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2006年,鸿山镇(包括并镇前的鸿声镇、后宅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就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拆迁安置等方面都有实质性的进展。
实施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城镇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和农村富有劳动力得到较好的安置。2004年后的3年里,举办职业指导培训班58期,参学人员5430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33期,参学人员2850人。培训内容有葡萄栽培、奶牛饲养、家政服务、安保知识等。举办大型招聘会6期,提供就业岗位7856个。3年内共安置就业14386人。
1998年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项目有基本养老、生育、工伤、失业、医疗等方面。至2006年参保人数5642人,其中已办理退休171人。1997年6月开始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当年鸿声镇参保45人,后宅镇参保1068人。至2006年共计参保1063人,已办理退休504人。1992年开始社会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至2006年,参保人数5642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失地农民逐年增加。2004年5月开始实施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当年共有13188人受惠,2006年底已增至17128人。2004年共发放保障基金1262万元,2005、2006年发放3760万元。老年纯农民生活补贴从2005年10月开始发放,至2006年底,受惠人数7550人,共发放补贴566万元。社会救助体系基本成立。农村困难补助,1992年鸿声乡、后宅乡分别补助350户和400户,补助金额分别为7.5万元和8万元。2002年两镇共补助720户,补助金额18.7万元,2006年,补助户数950户,补助金额35万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年提高。2002年鸿声镇、后宅镇分别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年鸿声镇107户259人进入最低保障线,当年发放保障金11.7万元。后宅镇 106户281人进线,当年发放保障金8.1万元。2006年417户928人进线,发放保障金111万元。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精退老职工、烈属、病故军人家属也得到相应救助。2006年上述各类人员124人,补助金额86.5万元。慈善救助2006年开始运作,当年募集善款260.2万元,救助人数763人,发放救助金额65.4万元。2006年残疾人救助人数40人,救助金额3万元。五保老人供养条件改善,待遇提高。1992年,鸿声后宅敬老院分别有五保老人53人和54人。2002年,两镇供养数分别为43人和47人,2004年投入318万元扩建后宅敬老院,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有120张床位。2006年两镇敬老院合并设鸿山敬老院,年底,鸿山镇敬老院有供养老人45人,带养老人47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覆盖面逐年扩大。2002年实施大病医疗保障。当年12000人参保,参加资金1200万元。至2006年,28500人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占应参保人数54000的80%。
遵循“友情拆迁 温情安置”的原则,拆迁安置工作顺利推进。1992年3月,因国家望虞河工程,沪宁高速公路工程需要,共拆除28户涉及115人的房屋6283平方米。实行货币拆迁、移地安置办法。2003年,锡东大道建设,鸿声镇拆迁47户、17761平方米,安置18101平方米。2003年8月,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后宅镇拆迁23户,拆除房屋5061平方米,安置2404平方米。2004年至2006年,共拆除房屋20.2万平方米,涉及671户3769人,先后安置12.7万平方米。拆除企业32家,拆除面积3111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