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意思:
1、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简~。
2、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体,多就政治和经济问题发问,应试者对答:对~。~问。
3、我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跟“筹”相似。清代初期把乘法的九九口诀写在上面以计算乘除和开平方。
4、计谋;办法:上~。献~。束手无~。
5、谋划;筹划:~反。~应。
6、姓。
7、古代赶马用的棍子,一端有尖刺,能刺马的身体,使它向前跑。
8、用策赶马:鞭~。~马前进。
9、拐杖:扶~而行。
【是】意思:
1、对;正确(跟“非”相对):一无~处。自以为~。实事求~。你说得极~。应当早做准备才~。
2、认为正确:~古非今。深~其言。
3、表示答应的词:~,我知道。~,我就去。
4、姓。
5、指示代词。这;这个:如~。由~可知。~可忍,孰不可忍?。~日天气晴朗。
6、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节约~不浪费的意思。
7、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分类的作用:这张桌子~石头的。那瓶墨水~红的。我~来看他的。
8、联系两种事物,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他~一片好心。咱们~好汉一言,快马一鞭。院子里~冬天,屋子里~春天。
9、表示存在,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村子前面~一片水田。他跑得满身~汗。
【策】读音:cè
组词:政策、 鞭策、 计策 、策勉、 策略 、史策、 长策 、策动 、策划、 上策、下策 、良策、 策励 、国策。
1、政策[zhèng cè] 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民族~。按~办事。
2、鞭策[biān cè] 鞭和策都是赶马前进的工具。现比喻鼓舞、督促、推动人前进。
3、计策[jì cè] 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势而预先安排的方法或策略。
4、策勉[cè miǎn] 鞭策勉励:共相~。
5、策略[cè lüè] 在政治斗争中,为实现一定的战略任务,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和斗争方式。它是战略的一部分,并服从和服务于战略。
【是】读音:shì
组词:正是 、不是 、总是、 是非、 就是、 但是、 要是 、可是 、只是、 还是、于是、 若是 、是否 、先是。
1、不是[bù shì] 对判断词“是”的否定。
2、总是[zǒng shì] 永远地;无例外地。
3、是非[shì fēi] 正确的和错误的:明辨~。
4、就是[jiù shì] 用在句末表示肯定(多加“了”):我一定办到,你放心~了。
5、但是[dàn shì] 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往往与“虽然、尽管”等呼应:他想睡一会儿,~睡不着。他虽然已经七十多了,~人仍然很健旺。
6、要是[yào shi] 如果;如果是:~你想参加,我可以当介绍人。这事~他知道了,一定会生气的。~别人,事情恐怕就办不成了。
7、可是[kě shì] 表示转折,前面常常有“虽然”之类表示让步的连词呼应:大家虽然很累,~都很愉快。
8、只是[zhǐ shì] 仅仅是;不过是:我今天进城,~去逛逛书店,没有别的事儿。
9、于是[yú shì] 连词。表示后一事接着前一事,有时表示因果关系:经过学习,大家懂得了搞好绿化工作的重要性,~掀起了植树造林新高潮。
策(cè ),通常指计谋、计策等。在中国古代科举中,策指的是“策问”、“对策”。它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就成为出题与应试的两个部分,“策问”一般是以“皇帝的口吻”发问的,其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而士子们在应试的过程中便针对“策问”的内容作出回答,也就是所谓的“对策”。说的通俗一点,“策”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时事论文。
详细解释
【名】
1、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
2、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軓前十尺而策半之。——《考工记·舟人》
则仆执策立于马前。——《礼记·曲礼》
绕朝赠之以策。——《左传·文公十三年》
左师为已短策。——《左传·襄公十七年》
伤吻敝策。——《汉书·王褒传》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战国策·赵策》
执策而临之。——唐·韩愈《杂说》
振长策而御宇内。——汉·贾谊《过秦论》
3、策略;计谋。
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汉·桓宽《盐铁论·本议》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汉·贾谊《过秦论》
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
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左传·序》疏
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周礼·春官》
书策稠浊,百姓不足。——《战国策·秦策一》
5、策书。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敕令的文件。引申为策命;策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如:策命(用策书任命);策拜(帝王以策书命官);策文(诏书之类的文告)。
6、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
《治安策》——汉·贾谊
《教战守策》——宋·苏轼
又如:策套(科举时代应试者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策学(科举时代供考生应付考试的短文集);策题(科举策试的试题);策第(策试和选评)。
7、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
善数不用筹策。——《老子》
又如:策筹(同“筹策”。古代计算工具)。
8、卜筮用的蓍草。
詹尹乃端策拂龟。——《楚辞·卜居》
错龟数策。——《战国策·秦策》
又如:端策(把蓍草摆正)。
【动】
1、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
将入门,策其马。——《论语·雍也》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汉·晁错《论贵粟疏》
策之不以其道。——唐·韩愈《杂说》
2、督促;使进步。如:策厉(督促勉励);策进(促进)。
3、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谋划;策划。
越策越开心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孙子·虚实》
又如:策效(谋划效力);策驭(谋划掌握);策选(谋划选取)。[1]
5、调侃,开玩笑。
策神、越策越开心——湖南地区栏目《越策越开心》
一、策
基本解释
1、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哲经策论》
2、鞭打:策马。鞭策。
3、激励,促进:策动。策勉。
4、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
5、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6、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策问。
7、杖:策杖。
8、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
9、计谋,主意,办法:上策。献策。决策。政策。策划。束手无策。
10、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
11、姓。策姓。
12、调侃:能说会策(湘方言词,以长沙为代表)
二、是
(一)〈名〉
(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灏亮。
(二)〈代〉
(1)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2)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三)〈形〉
(1)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的场所);
(5)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四)〈动〉
(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又如:他不是学生。
(9)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尝试。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
(16)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五)〈副〉
(1)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2)“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3)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
(4)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六)<连>
(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2)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3)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
(4)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because (of)]。如:他犯错误是[因为]平时太骄傲了
(5)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
(6)或者 [or]
(7)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
(8)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七)〈助〉
古汉语结构助词,一般用于成语中,辅助动词宾语前置,通常与“唯”联合使用(有例外)。如: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
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二年》
名过其实,由于夸诳,内抱贪浊,唯利是图。——晋·葛洪《抱朴子》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此处“急”为形容词活用做动词的以动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