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请进

2024-12-12 07:58:5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自我参照效应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它编码条件的现象,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回忆经验为特征的R反应("记得")上.西方一些研究表明,自我参照的记忆成绩优于参照母亲的记忆.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得到参照父亲和母亲的记忆与自我参照有同样好的成绩,显著优于参照名人的记忆,并且父母之间元差异.这支持了独立型/依赖型自我概念模型中的东方文化下的自我概念包括父母的观点.

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安德鲁·杰克逊,曾经于1837年出任美国总统。在他妻子死后,杰克逊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变得非常地担忧,家中已经有好几个人死于瘫痪性中风,杰克逊因此认定他必会死于同样的症状,所以他一直在这种阴影下极度恐慌地生活着。

一天,他正在朋友家与一位年轻的小姐下棋。突然杰克逊的手垂了下来,整个人看上去非常地虚弱,脸色发白,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边。

“最后还是来了,”杰克逊乏力地说,“我得了中风,我的整个右侧瘫痪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朋友问。

“因为,”杰克逊答道,“刚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几次,但是一点感觉也没有。”

这时,和杰克逊下棋的那位姑娘说道:“可是,先生,你刚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

不要以为这种错误的恐慌只会出现一位垂垂老去的人身上,实际上它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与程度不同而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每个人都会受到一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所谓“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就是指我们在接触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或者事情时,最不可能忽视或者出现遗忘。

有这样一个案例。

英国的一家大公司日常工作费用开支很大,公司经理为了降低费用开支,想出了一个办法。他雇了一位面孔冷酷、资历很深、有会计工作经验的人。经理让这位会计师坐在前面有玻璃窗的办公室里,这样,他就可以看到在他前面办公的所有的员工。公司经理告诉所有的员工说:“他是被雇来检查所有的费用帐簿的。”

每天早晨公司职员都会把一叠费用帐簿摆在他的办公桌上。到了晚上,他们又来把这些帐簿拿走交给会计部门。然而这位被请来的会计师根本未曾翻阅过那些帐簿,但是所有的员工都不知道这回事。

奇迹出现了,在会计师来公司“检查”帐簿的一个月时间内,公司所有费用开支降低至原来的80%。但是实际上,这家公司请来的会计师每天并没有检查帐簿,但奇迹为什么出现了呢?

这主要是公司的人员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公司请会计师这一客观事实,引起公司人员的神经冲动,开始产生心理活动,感知到“检查”,对“检查”做出整体反映,就是要进行自律,不能胡乱开支。

我们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也常常有这种效应发生作用。

一方面,我们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常常会将这些东西与自己联系起来。如果学到的东西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效应也有其不利影响。比如医学院的学生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每当老师介绍一种病症的时候,学生总免不了会先想到自己是否出现过类似的征兆,如果不巧有两三点看似符合,就开始惊慌,怀疑自己是否已经病入膏肓,其实自己一点都没事。

这个记忆现象除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以发挥作用之外,也可用在广告中。有这样一个研究,让被试看一则照相机的图片广告,然后分别问他们三个问题:这张图片有没有红色、这是什么、你用过这种产品吗。过后,让被试者回忆照相机的牌子,结果被问过第三个问题的人回忆得最好。很显然,第三个问题与我们自身有直接的联系。

回答2:

※可以考虑有强迫症状。

▲有关这方面的介绍百度百科相关条目http://baike.baidu.com/view/330.htm

▲其中四步骤自我疗法你可以试试。

当然这是对于强迫症状的一般疗法,

你的问题的根源是
对死亡的恐惧
另外你本身健康状况不佳,加上你对别人的话太敏感。

☆所以总怀疑自己得了别人提到的绝症。 然后查找资料,当然这些症状很可能在健康人身上也会有。于是乎,担心自己也得了某些绝症。
实际上根本没有,白忙了一场,还影响了自己的心情。

▲首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虽然对死亡的恐惧是生物的本能反应,但你的表现显然有些过度。
死 亡 并不可怕,一个结束,一个开始。建议你多看一些国外电影,接受一些不一样的文化熏陶,对于转变观念有帮助。
自己要相通一个问题,活 着是痛苦,死 亡是对这一切的解脱。

用 濒死经历 作关键字搜索,看一看别人的故事,会有启发的。

★加强体育锻炼,强健的体魄可以抵御一切疾病。

○有空的时候,少想没有意义的问题,可以 玩玩游戏,听听音乐,看看电影,让自己有事可做。
最好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多花点时间在上面。
经常访问论坛 博客,参与到讨论中去,生活就会精彩很多。

■在中医看来,属于虚证,有没有试过中药,建议你去中医院中医内科。 建议你了解一下当地有没有不在中医院坐诊的名中医,若没有,去中医院的中医内科专家门诊,请年纪大一点的中医看一看。

↓疾病在人体没有明显不适时,检查不出什么。你可以到药店买OTC的VC ,一两块钱一瓶,睡觉前吃一粒。

下次在胡思乱想之前,强烈暗示自己 我很健康,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

有一本书叫 人体经络使用手册 卓越网上有卖,对经络疗法有系统的介绍,也可以上网了解经络方面的知识

总结:必须自己静下来连续用几个晚上思考。并在睡前给自己正面的暗示。

要靠自己真正想通!

回答3:

很多时候,我也会像你一样,很怕自己会生这样那样的病
因为我一个女孩子生活在外地,还不会像样的照顾自己,总是因为上班不是累了睡觉就是起床上班,对于吃穿,都是随便应付。身体不是很好。
所以会有一些不良反应有时头晕有时胃疼有时感冒很久有时又发烧,这样那样的病痛都会出现。平时最多的娱乐只有上上网,然后就搜下百度,只有这个时候才会想到注意下自己,看看我的那些不适会不会有什么病因,是有什么引起的之类的。还有很多也是听别人提过的病,我也会通过百度或者QQ问问去查找一下看看是什么情况。
但是每次看完后觉得自己也有这样那样的相同症状都会很害怕,怕自己会不会是生病的前兆。
我知道的调整心态的方法很少,也不是很专业,但是我把我的心得跟你交流下,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但是最少给你一点建议。
有人说过:知道的越少对自己越好。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有2个人,他们都是农村的,一个家里很穷,没读过几年书,大半辈子都在田里度过,另一个文化水平比第1个高很多。他们2那年同时患病。症状相同。第1个以为是小病根本不在意,照样过日子到田里干活,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另一个就会去通过任何渠道去了解这病的来源等相关信息,通过询问,报纸、电视、网络等等。最终知道自己的病很严重。结果第1个因为身心愉快慢慢变的好转,第2个却因为忧郁而越来越严重直至去世。
这个故事希望给你启发。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你得了病来安慰你。你很健康。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吓唬自己,心情不好不说,随着心理因素,你会感觉好像真的有那种症状了,那其实根本没有,是想法在作怪。
好好照顾自己,生活要有规律。饮食也要健康就不需要庸人自扰了。还需要锻炼不要经常熬夜,那还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呢!多想想开心的事。当人忙碌的时候也会抛开这些想法的。一个人压抑孤单也会乱想的。多和朋友聚聚聊聊天。
当然我说的很不具体,我提供了少部分的参考。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回答4:

个性内向,不大和别人交流
不大喜欢运动
工作,生活压力大,
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
失恋等原因都有可能会引起抑郁症状
就是看医生也是三分靠吃药七分靠自己调节心态的
你可以试一下改变自己,也许对你有帮助
一:尽量学外向,尽可能多和朋友交流
二:睡觉时要想想别人好的地方,要会包容别人的的缺点
三:要做好事,不要别人回报,因为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
四: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五:有心事要跟家人商量,求得他们帮助,相信家人不会错
六:不要在背后议论别人,也不要计较别人对你的看法 ,有时候吃亏就是便宜,千万不要想得太多
七:要保证良好的睡眠,生活要有规律 ,实在睡眠不好可以配点中草药吃,会有帮助
八:有条件要增加营养,但不能吃过多另食,会发胖 ,对胃也不利
九:要把所有的不开心统统掉进拉圾箱
十:如果为了恋爱问题,你一定要想得开,以后机会多得很
等到你心态调整好了,每天想到的都是开心的事了,你的症状就会自然消失

其实你是有事情没有说出来,心情太过忧郁引起的,想多了,睡眠会影响,睡眠不好人的免疫力会降低,体质差了会出现各种症状,如心疼,胃肠不好,容易感冒等
这样一来就会在脑子里想出一连串的病,查不出又会当是得了什么绝症
其实只要你放松思想,减轻压力,自然就没了,其实你很正常,只要别多想

回答5:

你很爱生命,很爱家人,才会担心有病不能享受生活,不能让家人快乐.
你智力正常,精力超常,可是这精力用在了没能使自己和家人更快乐的方向上,反而用在了无中生有的担心上.
人总要死的.地震来了,死多少人呀,你不要说被病拖累了,出门那么多车,哪个保证永远没有意外?现在既然还没病,还没出意外,就好好和家人享受生活的快乐,快乐一天是一天.真有意外了,才不会后悔,才有值得庆幸的美好回忆.
有些事你永远也不可能控制的----比如得病,地震,死亡等等.它来了,只有接受,人类是多么卑鄙微呀.服从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的权力.

但有些事你永远有控制的权力与能力----比如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
你可以在担心中和家人度过闷闷不乐的一辈子,你也可以在坦然中度过快乐的每一天,直到面对死亡,你可以骄傲地告诉死神,拿得走你的生命,但拿不走你和家人的快乐.

一切看你愿意选择怎样的生活.

推荐看一本书<相约星期二>.是一个得不治之症的老教授临终前给学生上的十几节关于生命的课程.
再看一本书的<求医不如求已>,里面很多自我保健防病治的办法,怕病,就花时间自己预防吧.也可看看中里巴人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