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术语
通货膨胀 是指一国经济中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纸币是国家强制通用的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既不能兑换金银,又不能作为贮藏手段,不论发行多少,均处于流通领域。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的需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因为金银凝结着人类劳动,本身具有价值,它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从而不发生流通中货币过多的现象。通货膨胀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的增长而引起的商品平均价格的普遍上涨的现象。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因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者主动提高价格而引起的商品平均价格的普遍上涨的现象。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在通货膨胀期间,需求、成本以及结构这三种因素同时起作用。 衡量通货膨胀情况,一般以物价的变动为标志,年度指标通常以国民经济综合物价指数为依据,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现价发展指数除以不变价格发展指数;月度指标则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依据,有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可用来反映年度的通货膨胀情况。 宏观调控 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由此扩展开来,通常把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采取的其他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
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
“瓶颈”制约 是指一种被形象化了的经济现象,如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及煤电油钢等能源、原材料的发展及供给能力滞后于日益增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总体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制约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了这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承受能力。就好比一个瓶子,由于其颈部比瓶身要细,因而限制了瓶内液体顺畅地大量流出,只能是缓慢地涓涓细流,不管瓶体多粗,容量多大,其流量都受制于瓶颈的大小。因此,要想获得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在不远的将来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消除“瓶颈”制约,并力争使这些基础产业超前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 国民经济行业划分 在统计工作中为取得分行业的数据资料并统一分类和编码,正确反映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结构和发展状况,便于研究国民经济的各项比例关系,而制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标准。按现行统计制度规定,我国行业划分为15大类,排列顺序如下:
(1)农、林、牧、渔业
(2)采掘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建筑业
(6)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
(7)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8)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9)金融、保险业
(10)房地产业
(11)社会服务业
(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13)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5)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统计上的城乡划分 是指城镇和乡村的划分。市是指经国家批准成立“市”建制的城市。城乡划分的关键在于镇的划分,在我国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镇。镇的划分标准曾有多次变化。1963年以前为常住人口在2 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1964年起改为常住人口在3 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占70%以上,或常住人口在2 500人以上,不满3 000人,非农业人口占85%以上。1984年后又调整为,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总人口在20 000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或总人口在20 000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或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 000人,都可建镇。
大中小城市划分 是指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按市区(不包括市辖县)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多少对城市规模进行划分。 目前我国统计工作中将城市分为以下几组:
(1)100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
(2)50万人口为大城市;
(3)20万人口为中等城市;
(4)20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
上述分组,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改革的深入发展,将会调整。
大中小型企业划分 是指采用产品生产能力、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原值作为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企业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大型企业一般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产量多,效率高,经济效益好,是起主导作用的骨干企业。目前划分企业生产规模采用两个标准:(1)凡产品比较单一的行业,以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划分大、中、小型的标准;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以其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来划分。如电力、原煤、石油、钢铁、有色金属、硫酸、烧碱、纯碱、合成氨、汽车、拖拉机、水泥、平板玻璃、纺织、造纸、制糖、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2)凡产品种类繁多,难以按生产能力划分的,则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划分标准。
全面统计 是指全面统计调查,即对研究112一对象的所有单位全部进行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全面统计调查能够掌握所有调查单位的全面情况,但此种方法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同时可能出现的调查误差也较大,因而调查内容限于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指标。如工农业产品产量、人口数、耕地面积、工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统计工作中采用全面统计的方法将逐步减少。 重点调查 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这些重点单位在全部单位中虽然只是一部分,但它们在所研究现象的总量中却占有绝大比重,因而对它们进行调查就能够反映全部现象的基本情况。例如,我们要了解全国钢铁生产的增长情况,只要对全国为数不多的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就可以掌握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了。重点调查的单位可以是一些企业、行业,也可以是一些地区、城市。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少,而又较快地搜集到统计信息资料。一般来讲,在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基本情况,而部分单位又能比较集中反映研究项目和指标时,就可以采用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 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在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有代表性的单位作典型,进行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所谓“解剖麻雀”就是典型调查。典型调查的特点在于:调查单位少,且调查单位经过全面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便于进行深入、具体、周密的调查。典型调查和全面统计结合,既可以掌握全面情况,又具有典型材料,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资料。
抽样调查 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法。其主要特点是:
(1)总体的各单位都有一个指定的概率被抽取。其中,每个单位有同等概率被抽中的,称为等概率抽样;被抽中的概率不相等的,称为不等概率抽样。
(2)随机原则。不论是等概率或不等概率抽样,在抽取样本单位时必须通过一个或几个随机的步骤进行,而不得采取主观、有意的选择方式。
(3)从数量上推断总体。即以样本的估计值来推断总体有关参数,并可以控制抽样误差的大小。
抽样调查相对于全面调查,具有节省人力物力、调查误差小、操作灵活和取得资料较快等优点,因此,被人们看作是统计调查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目前,我国政府统计部门的人口变动情况调查、城乡住户调查、农产量调查、物价调查以及农村劳动力结构、固定资产结构等调查均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今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抽样调查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住户调查 是一项以住户为调查对象的一种社会经济调查。住户是指由共同生活、共同消费,并有着共同收支的一群人组成的经济单位,他们可以是亲属关系,也可以是非亲属关系,或两者兼而有之;一个住户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家庭组成。
通过住户调查,可以了解诸如人口、劳动力、就业、收入来源、支出去向、商品消费、储蓄、住房,以及资产、负债、文化教育、卫生、妇女儿童、营养健康等多方面的情况和统计资料,为有关部门和领导机关提供决策咨询资料。 科学估算 是以实际统计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事物的联系及其发展规律,间接地估算和预计有关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和变化前景。
科学估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分析研究方法。无论是从一种现象估算另一种现象,还是从局部估算总体,亦或是从现在预测未来,都离不开科学估算。
预测 是研究事物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的一门科学或一种方法。统计预测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各种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从而作出科学的量的判断和预见,为制定计划和决策提供依据。根据社会经济统计预测,可以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经济管理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平衡市场供求等。 统计预测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调研预测、抽样预测、经济数学模型预测等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对经济现象总体进行发展趋势预测或因素关系预测。
调研预测是我国长期运用并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又吸收了西方建立经济数学模型的方法,使统计预测有了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情况的发展变化是复杂的,必须把数学模型预测与调研预测结合运用,相互补充,才能使统计预测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统计表 是将统计调查所得数字资料,经过汇总整理后,按一定的顺序和要求填列在一定表格之内,这种表格就叫做统计表。因此,任何一种统计表,都是由统计表格和统计数字组成。没有统计数字,只能视为统计表格。
统计表的结构包括:(1)总标题。总标题是表的名称,一般在表的上端中央;(2)划线。划线用来分割出表的纵栏横行,一般统计表最上和最下横线用粗实线表示,称为基线。中间用细实线;(3)土栏和宾栏。表的左端一栏叫做主栏,用来排列单位名称或分组。右边各栏为宾栏,用来排列数字。如果宾栏之上还有分组,则分组各行也构成表的主栏部门。以下各行属表的宾栏部分。此外,统计表还包括计量单位、数字资料和注解。 ·
统计图 是在统计表的基础上,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形式,也是统计分析的一种重要工具。统计图把统计表中的数字形象化,利用几何图形反映数量间的对比关系。作为数字的语言,统计图比统计表更明确、更具体、更生动有力。仁图形只能起示意作用,数量之间的差异被抽象化了。因此,统计图需要与统计表结合应用。 ·
统计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宣传用图,目的是统计数字大众化,所用的图形主要是“条形图”、“方形图”、“圆形图”、“象形图”和“统计地图”等。另一类是统计分析用图。主要利用几何坐标图,点与线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反映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动态统计图和相关统计图。
经济模型 是指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述。经济模型是一种分析方法,它极其简单地描述现实世界的情况。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非常错综复杂,因而除非把次要的因素排除在外,否则就不可能进行严格的分析,或使分析复杂得无法进行。通过作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许多次要因素,从而建立起模型。这样一来,便可以通过模型对假设所规定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经济模型本身可以用带有图表或文字的方程来表示。 经济模型主要用来研究经济现象问互相依存的数量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反映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及其运动过程,帮助人们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比较效益 又称比较利益,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来的,一般适用于两种情况:
一是使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当中,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比之提供其他产品或劳务相对来说更为便宜合算的特殊能力。在这里,这一概念阐明了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虽然能够以比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都低的成本提供多种多样的货物和劳务,但还是应当集中力量销售其成本利益最大的那种产品或劳务,而把那些在成本上虽也有利,但相对较小的其他货物让给其他国家来生产。
二是使用于一个国家内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成本比较+如地区之间因为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区域优势与劣势,它是中央和地方制定发展战略时很重要的一个参照系。又如农民种粮与种经济作物之间的成本利润比较、居民从事一种职业与从事另一种职业之间的成本利润比较,往往是哪一项成本低利润高(投入产出率比较高),就干哪一项。这是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人们追求最佳效益的必然选择。
统计调查体系 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的统计凋查方法所构成的整体。对于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要了解其数量变化情况,客观上需要区别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概括来讲,根据被调查事物的性质不同,可分别采取经常调查或一次性调查。经常调、查在于了解某事物在一段时期内发生的总量,如产量、产值、投资额等。一次性调查在于了解某一时点上事物存在的总量,如人口数、资金占用量等;根据调查范围的不同,可分别采用全面调查或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包括调查总体的全部单位,如普查、全面报表制度。非全面调查只包括被调查总体的一部分单位,如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根据调查组织形式的不同,可分别采用统计报表制度或专门调查。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统计系统所使用的统计调查体系主要是以全面报表制度为基础,适当辅之以抽样调查、普查和重点调查等方法。近年来,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统计调查体系逐渐得到调整,全面报表制度的基础地位有所削弱,而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等方法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 国家统计局早在五十年代就成立了为统计服务的计算室,从捷克·引进了卡片计算机,1957年在统计工作中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在中央和28个省(区、市)成立了计算机机构,处理人口普查数据。国家统计局在1985年全国工业普查的基础上,成立了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即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和各省(区、市)计算站,地、市、县也相应成立计算室(站)。 由于起步晚,目前我国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还处在建设阶段。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已提请将“金信工程”即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列入国家“金字工程”,并编好了“九五”统计信息工程建设规划。
根据当前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的实际,现在我国实行分散数据处理与集中数据处理并存的方法,有条件时过渡到全国集中数据处理。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的任务是:设计数据处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对省、区、市培训计算技术人员,对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接收省级及以下计算中心(站)报送的数据,并进行加工整理;组织系统内硬件、软件的购置;制订发展规划、战略目标。
发展速度 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 展水平之比,用来说明报告期水平已发展到基期 水平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即说明社会经济现象 发展变化的快慢。一般用百分数(以基期水平为100)表示。
发展速度分为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前期发展 水平之比,反映社会经济现象逐期的发展程度;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发展水平(通常为最初水平)之比,反映社会经济现 象在较长时间内总的发展速度。 这两种速度指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即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 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
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一样,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分为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速度是逐期增长量与前期发展水平之比,表明社会经济现象逐期增长的程度。定期增长速度是累积增长量与最初(基期)发展水平之比,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增长的总速度。
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不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如果由环比增长速度求定基增长速度,须先将各个环比增长速度换算为环比发展速度后再加以连乘,将所得结果再减1即得定基增长速度。增长速度指标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动的情况与趋势,应用比较广泛。
增长量 是说明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增减差额的指标。它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增长(或减少)的绝对量。其计算公式为: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一基期水平
当报告期水平大于基期水平,即现象水平增长时,表现为正值;反之,现象水平下降时,表现为负值。由于所选基期的不同,增长量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积增长量。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减去前一期水平的差额,说明现象逐期增长的数量;累积增长量则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一般是最初水平)相减的差额,说明一定时期内的总增长量。
平均发展速度 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单位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它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发展的平均速度。
百分点 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例如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由1992年的23.8%下降到1993年的21,2%。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1993年比1992年下降2.6个百分点(21.2?3.8二一2,6);但不能说下降2.6%。
与上月(或上年)比较 前者是指报告期指标与前月之比,主要说明某一经济现象在不同月份之间的变动情况。后者是指报告期指标与去年同一时期之比,主要说明某一经济现象在不同年份同一月份之间的变动情况。两者都是动态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表明同类事物在不同时间状态下的对比关系,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时间上的运动、发展和变化。通常把用来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称为“基期”,而把同基期对比的时期称为“报告期”。动态相对指标的数值有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两种。其计算公式为:增长速度=发展速度一100%
现价 即现行价格,也称当年价格,是指报告期的实际价格。使用这种价格计算的数字,是为了使国民经济各项指标互相衔接,便于考查当’年社会经济效益,便于对生产与流通、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分配进行经济核算和综合平衡。 8.可比价 是指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指标对比时,扣除了价格变动的因素,以确切反映实物量的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卢Dp产量乘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另一种是用价格指数换算。
扣除价格因素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价值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对比时,有各年间价格变动因素,而不能确切反映实物量的增减变动。为此必须消除价格变动因素,使之可比,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动态。扣除价格因素的办法,是利用可比价格进行不同年份间价值指标的对比。 10.市场价格 是指通过市场交换而形成的价格,一般由供求关系所决定。市场价格是相对于政府定价(或称计划价格)而言的一种价格。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价格一般限于农村集市贸易价格和城市农副产品集市贸易价格。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国家定价范围已明显缩小,市场调节范围日益扩大,目前已有90%左右的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市场价格已经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季节变动及调整 在一年之内,由于季节的变动,会使某些社会经济现象(一定的时间序列)产.生规律性的变化,这种规律性变化通常称之为季节变动。经济时间序列的变化会受到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影响时间序列变化的因素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纯粹的时间因素,如气候、日历天数和节假日等有关的季节性因素(用S来表示);第二类是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关的趋势性因素(用T来表示);第三类是经济变量有规律的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随时间的延续而有规律地发展,表现在时间序列的变化上就是有一定规律的周期棽ǘ?用C来表示)。另外,还有一些偶然性因素,如社会心理、政治因素等(用I来表示)。因此时间序列一般可以表示为:Y=T*C*I*S。为更准确地反映客观经济现象的本质,必须事先对季节变动因素作一定消除和调整。
季节调整就是将一个时间序列分解成以上各部分。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以下两种季节调整方法;X-11方法、贝叶斯方法。我国一般采用美国商业部普查局开发的为官方使用并在世界上有着广泛影响的X一11季节调整程序。
综合国力 是指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它包括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等等。用以反映一个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事务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和所处地位的高低。经有关专家测算,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综合国力已上升到世界第6位,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统计指数 又称综合统计指数,指数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它的主要作用有三:(1)反映复杂经济现象各构成因素的总变动;(2)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变动的影响;(3)研究总平均指标变动中各组标志水平和总体结构变动的作用。指数按其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前者是反映个体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个别产品的物量指数、个别商品的价格指数等。后者是表明全部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工业总产量指数、消费品零售物价总指数等。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两种,即综合指数和平均数形式的指数。通过综合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计算出来的指数称为综合指数,它是总指数的基本形式;后者是前者的变形。
小康与小康标准 “小康”一词源于礼记》,是与“大同”比较而言的一种生活比较殷实,可以安然度日的社会经济状况。
现今,所谓小康标准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它是指在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使我国人民的生活在温饱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志,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宽余,精神生活比较充实,生活环境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如何才能达到“小康”,国家统计局不久前提出了一个试算标准,待总结完善申报批准后正式执行。有关综合经济部门和科研单位,也在研究“小康标准”计算方法。
1、统计指标 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2、基期 统计上通常把作为比较的基础时期称为基期。
3、报告期 统计上通常把和基期对比的时期称为计算期或报告期。
4、发展速度 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用来说明报告期水平已发展到基期水平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即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快慢。其计算公式为: 发展速度=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发展速度一般用百分数(以基期水平为100)表示,当比例数较大时,则用倍数表示较为合适。
5、定基发展速度 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发展水平之比,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间内总的发展速度。
6、环比发展速度 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前一时期发展水平之比,反映社会经济现象逐期的发展程度。
7、增长量 增长量是时间数列中两个发展水平之差,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增长(或减少)的绝对量,即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
8、增长速度 是根据增长量与基期水平对比而求得的一种相对数,它表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增长的速度,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长了百分之几(或若干倍)。其计算公式为:增长速度=(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计算结果若为正值,则称为增长速度或增长率;若是负值,则称为降低速度或降低率。
9、平均发展速度 指一定时期内各单位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发展的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常用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公式这里不能表示,故略)。
10、平均增长速度 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逐期增、减的一般程度。平均增长速度不能根据各项的环比增长速度指标直接求出,在数额上,它等于平均发展速度减1,即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11、百分点 百分点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是百分数中相当于1%单位,通常用于两个百分数相减的场合。
12、现行价格 也称当年价格,就是报告期当年的实际价格,如工业品出厂价格、农产品收购价格、商品零售价格等。
13、可比价格 是指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指标对比时,扣除了价格变动的因素,以确切反映实物量的变化的价格。按可比价格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另一种是用价格指数换算。一般来说,可比价格主要用来计算某指标的可比价增长速度。
14、权数 在统计计算中,用来衡量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在总体中作用大小的数值叫权数。
15、番与倍 “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增加一倍,就是增加100%;翻一番,也是增加100%,但除了“一倍”与“一番”相当外,两倍与两番以上的数字含义就不同了,而且数字越大,差异越大。例如“增加两倍”,说明报告期水平相当于基期水平的300%,也就是增加了200%;而“翻两番”,就说明报告期水平相当于基期的400%(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即增加了300%。同样,翻三番就是增加了700%,翻四番就是增加了1500%。
翻番的计算公式为:n=[lg(报告期数÷基数)]÷lg2
n表示翻番数 lg是常用对数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