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照多的植物反而小 急!!!!!!!!!

2024-12-27 06:44:4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日照多,植物对比性变小,这需要由光谱说起,是因为紫外线与红外线的作用不同所致,紫外线增多,茎部矮小,叶面缩小,毛茸发达,积蓄物增多,叶绿素增加,茎叶有花青素存在,颜色特别艳丽,植物变粗明显高于高度生长。红外线增多,则正相反。 2、日照的长短,对于植物的生长影响甚大,植物通常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性植物、日照中性植物、长-短日照植物、短-长日照植物。 长日照植物只有在特定的光照时间内才可进行花芽分化,一般日照时间大于10~14个小时,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 ①短日照植物:要求经历一段白昼短于一定长度、黑夜长于一定长度(称为临界暗期)的时期才能开花的植物。延长暗期有利于成花。这一类植物多半起源于低纬度热带地区,也包括一些在温带地区早春或晚秋开花的庭园花卉和野花。 ②长日照植物:要求经历一段白昼长于一定的临界值(临界日长)、黑夜短于一定长度的时期才能成花的植物。延长光照时间、缩短黑暗时间,可以提早成花。这类植物包括许多温带起源的作物、晚春与初夏开花的花卉或野花。 ③中间日照性植物:只有在某一范围的日长下才能成花的植物。日照过短或过长,均不利于开花。这类植物种类很少。 ④日照中性植物:也称日长钝感植物。成花对昼夜长短无一定要求,也无明显响应。这类植物种类最多。 ⑤短-长日照植物:要求先经历一段短日照时期,再经历一段长日照时期,才能开花,称为短-长日植物;如风铃草等。 ⑥长-短日照植物:要求先经历长日照时期,再经历短日照时期,才能开花,称为长-短日植物。如落地生根等。 不同光暗周期对成花的影响 无论长日植物或短日植物,一般只要求经历一定天数的长日或短日,就能成花,并不要求长期处于那种日照长度之下。有些短日植物,如苍耳,甚至一个短日长夜周期,即可成花。但从这一合宜的光周期处理到花芽分化,还需一段时期。这种适合的光暗周期使植物从不分化花芽的营养生长阶段转入分化花芽的状态的作用,称为光周期诱导。 长日植物所需的日照长度因植物种类而异。如一年生甜菜为13~14小时,冬小麦为12小时,天仙子为10小时,并不一定要比12小时长。短日植物所需的临界日长多数短于12小时,但也有长于12小时的,如某些大豆品种为13.5小时,苍耳为15.5小时。所以在昼长13小时夜长11小时的光周期下,长日植物冬小麦、天仙子和短日植物晚大豆(Biloxi)、苍耳都可以开花。可见,长日植物与短日植物的区别,不在于临界日长是否大于12小时,而在于要求日长大于还是小于某临界日长。 无论对于短日植物或长日植物,以光将长夜打断,都产生类似于短夜的效应(短日植物不能成花,长日植物能成花);而以暗间断将长日打断,却不影响长日的效应(短日植物仍不能成花,长日植物仍能成花)(图1)。所以关键是夜长而非昼长。但夜长也不是决定能否诱导成花的唯一因素。如只需一天短日长夜的藜,在连续光照条件下,给以72小时黑暗处理,并在这个暗期内的不同时间做光间断处理,如果在暗期开始 3小时后照射 2分钟红光,则虽然以后的暗期还有69小时,远远大于临界暗期,植物也不能成花。而如果在暗期开始后18小时做光间断处理,则植株不但能开花,而且成花数比一个通常的短日长夜处理还多。光间断效应的大小与正负,与它在光周期中的时刻有关。按E.比宁的理论,许多植物(以及动物)体内有一种内在节奏,称为生物钟或生理钟。它的周期接近但不等于24小时,一般在21与28小时之间。这个周期称为近似昼夜周期。在周期的不同相位上,植物对光或暗处理的敏感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