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在青岛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

要写一份报告
2024-12-18 11:04:1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在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里,青岛的“资历”恐怕最浅。自
  1898年德国开始规划、建设“胶澳商埠”以来,至今也不过百余年的
  历史。据说年轻的青岛跻身“名城”的资本有两个,一是拥有大片欧
  洲风格的建筑,一是保存着一批文化名人的旧居。
  让人开心的是,青岛别有韵致的人文景观与美丽多彩的自然景观
  是浑为一体的。文化名人的旧居,全都在海滨风景区里,旅游者只需
  在游览汇泉湾、小鱼山、小青岛、栈桥等景点的空当,稍拐个弯儿,
  便可造访昔日文化巨子们的遗宅。
  康有为的故居就坐落在小鱼山东麓,门牌号为福山路5号。康有
  为不仅是思想家,而且是被誉为“康圣人”的大学问家,他旅居青岛
  期间,留下了许多诗文。“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为中国第一
  ……恐昔人之仙山楼阁亦比不及,诗文不足形容之。”他的话成为青
  岛标志性的评语。康有为1917年、1922年、1927年三度到青岛,一次
  比一次住得长,最后也在青岛仙逝,墓就修在崂山。
  康有为的故居是前德国总督府一位高官的宅第,是他1922年来青
  岛的时候租住的,他将逊帝溥仪赐题的“天游堂”的御匾悬于宅内,
  并把宅院题为“天游园”。在康有为宅前有一条凹凸不平的方石块铺
  就的小径,沿这条石径步步登高便是福山路,福山路上有洪深和沈从
  文的故居。
  洪深故居是青岛名人居中最气派的一幢洋楼,雄峙于路口的高地
  上,能住上如此华贵的高门头,恐怕不仅仅因为洪深先生是上世纪30
  年代著名的剧作家,更因他乃洪述祖之子。
  熟悉民国史的人自会知道洪述祖,他是袁世凯为首任大总统时的
  国务院内务部秘书,后因牵涉宋教仁案而逃到德国人治下的青岛。洪
  深曾以在崂山的家产被日本人强占之事写下《劫后桃花》电影剧本,
  成为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之后由导演张石山亲自执导,蝴蝶、
  舒绣文等大腕主演,将之搬上银幕,轰动一时。
  与洪宅隔一个大门,就是当年在青岛大学(后更名为“山东大学”
  )中文系任教的沈从文的故居。沈从文是诗人徐志摩介绍给青岛大学
  的校长杨振声的,当时尚未成名的这位湘西青年,显然不能与大名鼎
  鼎的外文系主任洪深相比,所以他只是住在福山路3号楼里的12个青
  年教师中的一个。这个擅长以笔表达思想的文学才子显然是个腼腆的
  人,巴金老人在《怀念从文》中写道:“他第一次在大学讲课,课堂
  里坐满了学生,他走上讲台,那么多年轻人的眼睛望着他,他红着脸,
  一句话也讲不出来,只好在黑板上写了‘请等五分钟’五个字。他就
  是这样开始讲课的。”
  “一多楼”位于如今的海洋大学校园内,是当时青岛大学文学院
  院长闻一多先生的故居。与闻一多先生一起被杨振声“游说”来青岛
  任教的还有梁实秋先生,但这位任外文系主任和图书馆馆长的学者似
  乎对青岛印象好得不得了,晚年多次写到青岛,称之是“真正令人流
  连不忍去的地方”。
  老舍租住的房子与梁实秋家相距不远,但他们没有同过事,1934
  年老舍应聘山大的时候,梁实秋已经去了北大。老舍先生在青岛住过
  三个地方,黄县路12号是他住的时间最长的一处。在这里,老舍先生
  创作欲直比栈桥回澜,不得不辞职专事写作,这期间他写下了《月牙
  儿》、《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当然还有他的另一个“作品”
  ———儿子舒乙,也是在这里出生的。
  文坛“二萧”与舒群都是东北的热血青年,他们不甘为“满洲国”
  的“良民”,于1934年端午节的前一天乘船来到尚显安宁的青岛。“
  我们在观象一路一号一所石块垒成的二层小楼的下部租了两间房子,
  一间由舒群夫妇居住,一间就由我们居住……后来,我由楼下面又搬
  到楼上有‘太极图’那间突出的单间居住了。”晚年的萧军曾作如是
  描写。
  在青岛的这座小楼里,萧军写完《八月的乡村》,萧红写完了《
  生死场》。在爱情的烈焰中,“二萧”各自奉献出自己的代表作,也
  为青岛奉献了这一处人文景观。
  在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里,青岛的“资历”恐怕最浅。自
  1898年德国开始规划、建设“胶澳商埠”以来,至今也不过百余年的
  历史。据说年轻的青岛跻身“名城”的资本有两个,一是拥有大片欧
  洲风格的建筑,一是保存着一批文化名人的旧居。
  让人开心的是,青岛别有韵致的人文景观与美丽多彩的自然景观
  是浑为一体的。文化名人的旧居,全都在海滨风景区里,旅游者只需
  在游览汇泉湾、小鱼山、小青岛、栈桥等景点的空当,稍拐个弯儿,
  便可造访昔日文化巨子们的遗宅。
  康有为的故居就坐落在小鱼山东麓,门牌号为福山路5号。康有
  为不仅是思想家,而且是被誉为“康圣人”的大学问家,他旅居青岛
  期间,留下了许多诗文。“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为中国第一
  ……恐昔人之仙山楼阁亦比不及,诗文不足形容之。”他的话成为青
  岛标志性的评语。康有为1917年、1922年、1927年三度到青岛,一次
  比一次住得长,最后也在青岛仙逝,墓就修在崂山。
  康有为的故居是前德国总督府一位高官的宅第,是他1922年来青
  岛的时候租住的,他将逊帝溥仪赐题的“天游堂”的御匾悬于宅内,
  并把宅院题为“天游园”。在康有为宅前有一条凹凸不平的方石块铺
  就的小径,沿这条石径步步登高便是福山路,福山路上有洪深和沈从
  文的故居。
  洪深故居是青岛名人居中最气派的一幢洋楼,雄峙于路口的高地
  上,能住上如此华贵的高门头,恐怕不仅仅因为洪深先生是上世纪30
  年代著名的剧作家,更因他乃洪述祖之子。
  熟悉民国史的人自会知道洪述祖,他是袁世凯为首任大总统时的
  国务院内务部秘书,后因牵涉宋教仁案而逃到德国人治下的青岛。洪
  深曾以在崂山的家产被日本人强占之事写下《劫后桃花》电影剧本,
  成为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之后由导演张石山亲自执导,蝴蝶、
  舒绣文等大腕主演,将之搬上银幕,轰动一时。
  与洪宅隔一个大门,就是当年在青岛大学(后更名为“山东大学”
  )中文系任教的沈从文的故居。沈从文是诗人徐志摩介绍给青岛大学
  的校长杨振声的,当时尚未成名的这位湘西青年,显然不能与大名鼎
  鼎的外文系主任洪深相比,所以他只是住在福山路3号楼里的12个青
  年教师中的一个。这个擅长以笔表达思想的文学才子显然是个腼腆的
  人,巴金老人在《怀念从文》中写道:“他第一次在大学讲课,课堂
  里坐满了学生,他走上讲台,那么多年轻人的眼睛望着他,他红着脸,
  一句话也讲不出来,只好在黑板上写了‘请等五分钟’五个字。他就
  是这样开始讲课的。”
  “一多楼”位于如今的海洋大学校园内,是当时青岛大学文学院
  院长闻一多先生的故居。与闻一多先生一起被杨振声“游说”来青岛
  任教的还有梁实秋先生,但这位任外文系主任和图书馆馆长的学者似
  乎对青岛印象好得不得了,晚年多次写到青岛,称之是“真正令人流
  连不忍去的地方”。
  老舍租住的房子与梁实秋家相距不远,但他们没有同过事,1934
  年老舍应聘山大的时候,梁实秋已经去了北大。老舍先生在青岛住过
  三个地方,黄县路12号是他住的时间最长的一处。在这里,老舍先生
  创作欲直比栈桥回澜,不得不辞职专事写作,这期间他写下了《月牙
  儿》、《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当然还有他的另一个“作品”
  ———儿子舒乙,也是在这里出生的。
  文坛“二萧”与舒群都是东北的热血青年,他们不甘为“满洲国”
  的“良民”,于1934年端午节的前一天乘船来到尚显安宁的青岛。“
  我们在观象一路一号一所石块垒成的二层小楼的下部租了两间房子,
  一间由舒群夫妇居住,一间就由我们居住……后来,我由楼下面又搬
  到楼上有‘太极图’那间突出的单间居住了。”晚年的萧军曾作如是
  描写。
  在青岛的这座小楼里,萧军写完《八月的乡村》,萧红写完了《
  生死场》。在爱情的烈焰中,“二萧”各自奉献出自己的代表作,也
  为青岛奉献了这一处人文景观。
  在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里,青岛的“资历”恐怕最浅。自
  1898年德国开始规划、建设“胶澳商埠”以来,至今也不过百余年的
  历史。据说年轻的青岛跻身“名城”的资本有两个,一是拥有大片欧
  洲风格的建筑,一是保存着一批文化名人的旧居。
  让人开心的是,青岛别有韵致的人文景观与美丽多彩的自然景观
  是浑为一体的。文化名人的旧居,全都在海滨风景区里,旅游者只需
  在游览汇泉湾、小鱼山、小青岛、栈桥等景点的空当,稍拐个弯儿,
  便可造访昔日文化巨子们的遗宅。
  康有为的故居就坐落在小鱼山东麓,门牌号为福山路5号。康有
  为不仅是思想家,而且是被誉为“康圣人”的大学问家,他旅居青岛
  期间,留下了许多诗文。“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为中国第一
  ……恐昔人之仙山楼阁亦比不及,诗文不足形容之。”他的话成为青
  岛标志性的评语。康有为1917年、1922年、1927年三度到青岛,一次
  比一次住得长,最后也在青岛仙逝,墓就修在崂山。
  康有为的故居是前德国总督府一位高官的宅第,是他1922年来青
  岛的时候租住的,他将逊帝溥仪赐题的“天游堂”的御匾悬于宅内,
  并把宅院题为“天游园”。在康有为宅前有一条凹凸不平的方石块铺
  就的小径,沿这条石径步步登高便是福山路,福山路上有洪深和沈从
  文的故居。
  洪深故居是青岛名人居中最气派的一幢洋楼,雄峙于路口的高地
  上,能住上如此华贵的高门头,恐怕不仅仅因为洪深先生是上世纪30
  年代著名的剧作家,更因他乃洪述祖之子。
  熟悉民国史的人自会知道洪述祖,他是袁世凯为首任大总统时的
  国务院内务部秘书,后因牵涉宋教仁案而逃到德国人治下的青岛。洪
  深曾以在崂山的家产被日本人强占之事写下《劫后桃花》电影剧本,
  成为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之后由导演张石山亲自执导,蝴蝶、
  舒绣文等大腕主演,将之搬上银幕,轰动一时。
  与洪宅隔一个大门,就是当年在青岛大学(后更名为“山东大学”
  )中文系任教的沈从文的故居。沈从文是诗人徐志摩介绍给青岛大学
  的校长杨振声的,当时尚未成名的这位湘西青年,显然不能与大名鼎
  鼎的外文系主任洪深相比,所以他只是住在福山路3号楼里的12个青
  年教师中的一个。这个擅长以笔表达思想的文学才子显然是个腼腆的
  人,巴金老人在《怀念从文》中写道:“他第一次在大学讲课,课堂
  里坐满了学生,他走上讲台,那么多年轻人的眼睛望着他,他红着脸,
  一句话也讲不出来,只好在黑板上写了‘请等五分钟’五个字。他就
  是这样开始讲课的。”
  “一多楼”位于如今的海洋大学校园内,是当时青岛大学文学院
  院长闻一多先生的故居。与闻一多先生一起被杨振声“游说”来青岛
  任教的还有梁实秋先生,但这位任外文系主任和图书馆馆长的学者似
  乎对青岛印象好得不得了,晚年多次写到青岛,称之是“真正令人流
  连不忍去的地方”。
  老舍租住的房子与梁实秋家相距不远,但他们没有同过事,1934
  年老舍应聘山大的时候,梁实秋已经去了北大。老舍先生在青岛住过
  三个地方,黄县路12号是他住的时间最长的一处。在这里,老舍先生
  创作欲直比栈桥回澜,不得不辞职专事写作,这期间他写下了《月牙
  儿》、《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当然还有他的另一个“作品”
  ———儿子舒乙,也是在这里出生的。
  文坛“二萧”与舒群都是东北的热血青年,他们不甘为“满洲国”
  的“良民”,于1934年端午节的前一天乘船来到尚显安宁的青岛。“
  我们在观象一路一号一所石块垒成的二层小楼的下部租了两间房子,
  一间由舒群夫妇居住,一间就由我们居住……后来,我由楼下面又搬
  到楼上有‘太极图’那间突出的单间居住了。”晚年的萧军曾作如是
  描写。
  在青岛的这座小楼里,萧军写完《八月的乡村》,萧红写完了《
  生死场》。在爱情的烈焰中,“二萧”各自奉献出自己的代表作,也
  为青岛奉献了这一处人文景观。
  为什么名人喜欢在青岛居住?
  大约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国民党南京政府刚刚建立,全国各大城市由于刚从军阀手中夺回来,旧军阀打倒了,新军阀又产生了,故军事磨擦不断,势力范围还需要重新划分。而青岛就不同了,它一直牢牢地控制在东北军的手中。从1897年德国人在青岛登陆,经过了短暂的日德战争,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青岛的社会状况基本趋于平静。所以,青岛即被许多文化名人视作是一个远离战争的“文化孤岛”,连鲁迅一度也想来青岛养病。从1912年清帝退位后,青岛就成了满清遗老遗少和封建文人的避难所。当时的一本讽刺小说《桃源梦》,就是将青岛比作是现代的“桃花源”。连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也将他的“天游园”放在了青岛。所以说青岛的文化底蕴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形成。二是青岛多年来遭受外国列强的殖民统治,外来文化可谓深厚。像英国的《泰晤士报》(青岛版),德国的《青岛德文报》,日本的《青岛新报》,在别的城市里是见不到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青岛不是一座封闭的城市,它可以从多种渠道接触到西方的一些先进东西。三是在青岛的德、日、俄、英、美、法和丹麦等国商人很多,青岛又是中国当时洋货的重要集散地、输出港。在青岛除了能享受到天然的风光之美外,还有种身处异国他乡的感觉,接触到一些西方的事物。这一点,在老舍、梁实秋的回忆文章里多有记述。四是青岛在20世纪初,就已经废除了封建的旧学堂,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而这些学校所需要的教师,正是像闻一多、冯至、王亚平这种学贯中西的人物。五是青岛的文化环境非常理想,有大小几十种报刊,十几个印刷厂,影剧院到处都是,甚至还放露天电影,这在其他城市是很难见到的景象。六是青岛是重要的军港,人口成分五方杂处,很适合南北方人士居住。如有齐燕会馆、三江会馆、广东会馆、北京会馆、天津会馆,还有两湖会馆和宁波会馆等等。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哪个地方的人,在青岛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同乡,创造自己的业绩。七是青岛多是庭院或里院式建筑,居住环境清静、幽雅、方便。八是青岛的山水非常秀丽,有大海,还有崂山,道路四通八达,正所谓“不寒不暑,可舟可车”。文人墨客好郊游,陶醉在山水之间,这里正是去处

回答2:

康有为故居, 福山支路5号,1923年康有为来青购得,1927年3月31日病逝于此。

沈从文故居 福山路3号,沈1931年来青岛大学任职时的住所,在此创作《从文自传》、《八骏图》等

闻一多故居 现海洋大学校园内,闻1930年至1932年在此居住,解放后命名为“一多楼”。现辟为纪念室。

老舍故居 黄县路12号,老舍1934年至1937年居青时在此住过,他在此创作了《骆驼祥子》、《老牛破车》等。

王统照故居 观海二路49号,王在此居住几十年,创办青岛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潮》,创作长篇小说《山雨》等

萧军、萧红、舒群故居 观象一路1号,1934年二萧与舒家同楼而居。在这里,萧军写作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了长篇小说《生死场》。

蔡元培故居 平原路14号,清末民初蔡几度来青,避清廷迫害。后筹建国立青岛大学。

杨振声故居 黄县路7号,他参与筹办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任第一任校长。

梁实秋故居 鱼山路33号,梁1930年至1934年在此居住,创作《文艺批评》,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华岗故居 龙口路40号,华1951年起任山东大学校长数年,居此。著有《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等学术著作。

陆侃如、冯沅君故居 鱼山路36号,伉俪二人于1947年来青岛任教于山东大学,合著《中国文学史简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