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这首诗是送别,而登金陵凤凰台更多的则是怀古。 黄鹤楼意境高远,向时空的纵向延伸;充满惜别之情。 后一首诗则意境深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凭吊遗迹,感叹历史变迁,物是人非。一切的荣辱兴衰都被历史埋没。 体裁上说,前一首是七言绝句,后者是七言律诗。
1、《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2、《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扩展资料
1、《登金陵凤凰台》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2、《黄鹤楼》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金陵凤凰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鹤楼
拿《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做一比较,倒也有趣。先从崔颢的《黄鹤楼》说起:“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就格律而言,崔颢一上去就冒了两大风险:第一,首先打破了平仄对仗的束缚;第二,三次出现“黄鹤”一词,犯了格律诗重叠之大忌。正是崔颢的这两大冒险,使得此诗险中取胜,险中出奇。外表散淡,内气凝聚。两句下来,情境全出。接着第三、四句,顺势而下,一泻千里,看似散调变格,实则张弛有度,纵横呼应,由上半段的虚写,转而为下半段的实写,上半段的散淡不羁,转而为下半段的整饬归正,给人一种游玩于险峰陡壁之上的感觉。第五、六句的“晴川历历”、“芳草萋萋”,表达了诗人的满怀愁绪。紧接着最后两句的无奈追问:“日暮乡关”、“烟波江上”,使得全诗寻找到了开头那虚无缥缈的情感归宿。在这里,崔颢不仅是对个人命运不济的哀叹,而且通过自己的凄惨生活,想到了烟波江上那漂泊的小船内,传出的回荡在天际的呼号声“何处是”与哀叹声“使人愁”。至此,一个愁字,使整首诗的境界全出。再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不难看出,李白完全模拟了崔颢的《黄鹤楼》。遗憾的是,凤凰台、凤凰游,进入诗境有些勉强,少气无力。他也模拟崔颢三次迭出“凤凰”一词,却不见其妙,倒使人感觉累赘。第三、四句写了两个朝代的兴衰,单看还算佳句。可是从前半部分的整体来看,与《黄鹤楼》相比,已矮了半截。李白诗最精彩处当数第五、六句,不但平仄对仗格律严谨,而且意境深远,堪称绝唱。可惜结尾两句,“浮云蔽日”、“长安不见”,写自己对唐玄宗身边小人的无奈,使自己终日愁绪满怀,这个愁可不比崔颢的愁,崔颢愁的是最底层平民的愁,而李白愁的是个人志不获酬的愁。由此可见,作为诗仙李白,并没有跳出从政为官的诱惑。单以诗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算一首好诗,可是和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一起比,就落了下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李白这次却没能凝得住气,能写出《蜀道难》、《将进酒》等不朽名篇的李白,却未必篇篇都能胜过崔颢写出的《黄鹤楼》,这并没什么奇怪,诗仙李白并非神仙。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效仿《黄鹤楼》的写法写的
所以说在艺术价值上
比较下乘
他自己也说过: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另外
李白还有一首诗也是模仿黄鹤楼
叫《鹦鹉洲》
在七言律诗上面
《黄鹤楼》可谓是绝笔了
黄鹤楼这首诗是送别,而登金陵凤凰台更多的则是怀古。
黄鹤楼意境高远,向时空的纵向延伸;充满惜别之情。
后一首诗则意境深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凭吊遗迹,感叹历史变迁,物是人非。一切的荣辱兴衰都被历史埋没。
体裁上说,前一首是七言绝句,后者是七言律诗。
当年李白路过黄鹤楼的时候,因黄鹤楼的景象而惊呆了。本也想写一首关于黄鹤楼的诗,但是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时。写下了两首诗,甩袖而走。那两首诗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意思是说,眼前的壮观景色不知道怎样形容才好。只因看到了崔颢的诗。事实上,李白的名气有写诗的才华都高于崔颢之上,其实多是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