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的特点:
1、内容和程序的合法性:公文的具体内容和制定程序必须, 符合法律和有关规章的规定,否则无效。
2、形式和格式上的规范性。
3、公文语体的简明性,观点严谨、鲜明,文字朴实、庄重。
4、对机关工作的依赖性。机关工作是公文形成的基础,公文是机关工作的专用工具。
公文除了文字文书之外,又有了电信文书(电报、电话记录)、声像文书(录音、录像)、图形文书(以图表为主,伴以简要文字说明)。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机关开始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工具,而且还利用计算机组成机关管理自动化系统。电子计算机集数据、文字、影像和音讯处理于一身,使办文进入一个快速、准确的崭新阶段,因而公文处理需要更高的技术。
扩展资料:
写作原则:
1、内容上“三查三改”
查立意:看是否明确、完整、突出,改观点错误、浮泛空洞、文不切题、含混冗杂、不合逻辑之处。
查措施政策:看措施、规定、办法、意见是否符合政策,切实可行;改矛盾抵触之处及不求实效的官话、套话、大话、空话和不力之处。
查材料:看是否具体、真实、典型,改一般化、概念化和不实之处。
2、文字上“三查三改”
查篇章:看是否明确、紧凑、合理,改杂乱无章、上下脱节、主次详略不当等。
查行文:看是否精炼、合乎语法和逻辑,改用词不当、啰嗦累赘、逻辑错误之处。
查文字:看是否规范,改错别字、生造词语、滥用简称、标点错误和文面款式毛病。
3、体式上“五查五改”
查文种、标题、主抄送单位、附件、附加标记有否问题,如有即行订正。
办文必须迅速及时,不失时效。公文一般有一定的时效,特别是有明显时间要求的公文,如果超过时限,就会耽误工作,造成损失。因此,为了做到公文处理及时、迅速,必须健全制度,简化手续,增强时间观念,以保证公文尽快处理。
公文的保密也要符合要求,必须严格地执行保密制度,严格控制拟稿过程、印刷过程、处理过程,不管是什么人泄密,都是失职渎职,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文
公文的特点:
我国公文有统一性的特点,它的格式、种类、行文规则、办理等都是全国统一的,一般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的国家规范《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执行,此次修订于2012年7月1日正式生效。
1.内容和程序的合法性:公文的具体内容和制定程序必须, 符合法律和有关规章的规定,否则无效。
2.形式和格式上的规范性。
3.公文语体的简明性,观点严谨、鲜明,文字朴实、庄重。
4.对机关工作的依赖性。机关工作是公文形成的基础,公文是机关工作的专用工具。
公文除了文字文书之外,又有了电信文书(电报、电话记录)、声像文书(录音、录像)、图形文书(以图表为主,伴以简要文字说明)。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机关开始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工具,而且还利用计算机组成机关管理自动化系统。电子计算机集数据、文字、影像和音讯处理于一身,使办文进入一个快速、准确的崭新阶段,因而公文处理需要更高的技术。
公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和准绳作用:规范性公文,作为行政法规来使用的章程、条例、规定等,是一定范围内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2.领导和指导作用:党政领导机关为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决定、规定等)公文,而对下属机关产生领导作用。
3.宣传和教育作用:在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同时要辅以必要的说明,即说明某种做法的理由或缘由,这就是宣传教育的作用或效果。
4.联系和知照作用机关:在机关工作中,通过公文进行联系和协调,并对具体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获得相关信息资料,使得机关工作有序进行;通过公告、通知等知照性公文,使收文方了解信息。
5.依据和凭证作用:公文本身反映了制发机关的意图,具有法定效力,同时收文机关也以此作为处理工作、解决问题的依据;而记述性公文(记录、纪要),又是某项活动的凭证。
一、公文的特点
(一)政策性
公文是党的机关和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办理具体事务的重要工具。公文是观点鲜明的文体,是严肃郑重的文体,是有着充分的权威的文体,要求作者必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
(二)实用性
公文是用来处理公务的文书,所以它总是中,国,演,讲网根据现实需要,针对实际问题而制发,有着明确的写作目的。
(三)可靠性
公文涉及的事实以及所引用的材料和数据,必须真实可靠,不得有任何虚假和错漏.内容真实、准确,这是公文写作最基本的原则.
(四)定向性
公文都是由某一个特定机关制发的,并且大部分都是写给特定对象阅读的,公文的这种定向性特点使得写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五)时间性
公文所针对的问题,总是存在于特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公文的写作、传递和办理,都要求迅速及时.
(六)规范性
为了更方便、有效地办理事务,公文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办理程序和写作格式.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对公文的种类、用途、文面都作了统一的规定.另外,多数常用文种在结构、用语等方面,也有着约定俗成的程式.
二、公文的作用
(一)颁布法规
(二)指挥管理
(三)交流信息
(四)宣传教育
(五)商洽协调
(六)凭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