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区别。
在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Φ)的余弦叫做功率因数,用符号cosΦ表示,在数值上,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比值,即cosΦ=P/S。
功率因数的大小与电路的负荷性质有关, 如白炽灯泡、电阻炉等电阻负荷的功率因数为1,一般具有电感性负载的电路功率因数都小于1。功率因数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数据。功率因数是衡量电气设备效率高低的一个系数。功率因数低,说明电路用于交变磁场转换的无功功率大, 从而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增加了线路供电损失。
功率因数既然表示了总功率中有功功率所占的比例,显然在任何情况下功率因数都不可能大于1。由功率三角形可见,当Φ=0°即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同相位时,有功功率等于视在功率。这时cosΦ的值最大,即cosΦ=1,当电路中只有纯阻性负载,或电路中感抗与容抗相等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感性电路中电流的相位总是滞后于电压,此时0°<Φ<90°,此时称电路中有“滞后”的cosΦ;而容性电路中电流的相位总是超前于电压,这时-90°<Φ<0°,称电路中有“超前”的cosΦ。
功率因数的计算方式很多,主要有直接计算法和查表法。
呵呵
区别很大啊!这是很多专家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功率因数=有功功率/视在功率。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定义公式。
在纯正弦波电路中,可以推出:功率因数=cosφ。但是,如果电路中有谐波,或者非正弦波电路中,上述等式是不成立的。
摘抄一点资料:
谈到无功补偿,大家马上想到并联电容,想到补偿柜,想到补偿器,等等。但是,系统功率因数的降低,不仅仅是电流移相(滞后)的结果,还有一个重要因数,就是谐波。
从功率因数的原始定义,我们可以推导出功率因数的一个完全表达式:
§=βcosα
其中:§:系统的功率因数。
β=I1
/
I,叫做基波因子。表示基波电流占总电流的比例。
I1,基波电流,I,总电流。
cosα,叫做移相因子。也就是基波的功率因数。
α,电流相角。
从表达式中看出,总电流不变的情况下,谐波增加,必然导致基波电流减少,就使得基波因子降低,功率因数下降。同样,电流移相多,移相因子降低,也使得功率因数降低。
以前的电力技术中,由于非线性设备较少,基波因子基本为1,使得我们面对无功补偿,都主要考虑移相因子的作用,长此下来,就把移相因子作为了功率因数的基本定义来理解,忽视了谐波。一遇到无功超标,立即想到电容补偿,忽视了谐波的作用,等到电容鼓包损坏,才想起谐波的危害。
所以,当功率因数不达标的时候,要对用电情况做调查,了解功率因数低的真实原因。如果有谐波的作用在里面,那么,仅仅考虑用电容是很危险的,必须想到要抑制谐波,或者消除谐波,才能达到目的。
来源:http://tieba.baidu.com/p/1133125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