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蜂蜜为何会结晶

2025-01-31 02:22:1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蜂蜜会结晶主要是因为其中的葡萄糖是一种很容易结晶的物质。一般来说,在较低的温度下(0-14℃)放置一段时间,葡萄糖就会逐渐结晶,所以蜂蜜结晶实际上是蜂蜜中葡萄糖引起的。

蜂蜜(因已由蜜蜂的唾液中的酵素分解)为两种单糖类的葡萄糖和果糖所构成,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而不需要先分解为单糖,所以比白砂糖(蔗糖)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成分除了葡萄糖、果糖之外还含有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1kg的蜂蜜含有2940kcal的热量。

扩展资料

消费者选择购买蜂蜜,结晶不结晶并不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结晶的蜂蜜,只要放在60℃以下的温水中,很快就能恢复成流体状。购买蜂蜜应该注意这么几点,第一是生产日期,一般当年的蜂蜜比较好,新鲜度越高营养成分也越丰富,但水分相对较高,就是流速比较快。第二是看产地,蜂蜜是否纯净跟花朵生长的环境有关,从长在公路边的花朵上采集的蜂蜜自然比较容易有污染物。而相比之下,木本植物比如说,枣树、洋槐花之类的蜂蜜比草本植物如油菜花的蜂蜜营养更高一点。

这个季节,许多人都会喝蜂蜜润燥,比如直接用开水冲泡或者是当糖一样调在牛奶里。其实高温很容易破坏蜂蜜的营养成分,建议用60℃以内的水来冲泡蜂蜜。其实除了泡水,蜂蜜还有很多用法,在中药中,就有一种炮制的方式叫蜜灸。比如消化系统不好的人,有胃炎或者口腔溃疡的人,早上刷牙后,直接含一口蜂蜜在口腔里,会有治疗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蜂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养生须知:冬喝蜂蜜滋润补肺 为什么蜂蜜会结晶

回答2:

由于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果糖,而葡萄糖在一定条件很容易结晶,但果糖则不会结晶。若蜂蜜中葡萄糖含量多则结晶迅速,若蜂蜜中果糖含量高则不易结晶。

回答3:

是蜂蜜就存在结晶的可能,蜂蜜结晶就是蜂蜜中的葡萄糖析出形成结晶,是一个正常的物理现象,影响蜂蜜结晶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蜜种、温度、湿度、空气光照等等。出现结晶的蜂蜜也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并不需要过于担心。

回答4:

结晶的蜂蜜还能喝吗?结晶蜂蜜好不好?

现在大家在市场上会看到一种:结晶的蜂蜜,很多朋友就在问结晶的蜂蜜能吃吗?蜂蜜为什么会结晶?现在土大姐特产网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结晶蜂蜜的原理。
蜂蜜结晶了还能喝吗 ?有的消费者发现蜂蜜存放一段时间后在瓶底有白色的沉淀产生并逐渐扩大,以为是蜂蜜变质了,其实那些白色的沉淀是蜂蜜产生的结晶体所产生的现象。果糖和葡萄糖在蜂蜜中占有绝大的比例,在13℃左右的条件下,蜂蜜中的葡萄糖围绕花粉等结晶核形成结晶体蜂蜜,并逐渐扩大,使容器中的蜂蜜部分或全部形成松散的固体,这是一种物理变化,对蜂蜜的成分和营养价值丝毫没有影响,也不影响食用。应该说明的是,不同品种的蜂蜜其结晶的快慢和程度也不相同。

已结晶的蜂蜜用温水加热到40℃以上时,晶体会慢慢还原成液体。
有的朋友说蜂蜜的结晶是因为掺了糖的缘故么?
  蜂蜜为什么会结晶 ?蜂蜜结晶怎么办 ?蜂蜜结晶是在食用蜂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延长及气温的变化,往往蜂蜜会从液态变为结晶状态,颜色由深变浅。蜂蜜的这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这是由于蜂蜜掺入白糖而造成的。其实这是蜂蜜的自然变化,不是掺糖的结果。
蜂蜜结晶好不好
总之,蜂蜜结晶是蜂蜜的一种物理现象,其化学成分、营养价格都未发生变化,更不会影响蜂蜜的质量,有如水变成冰,食用油结晶一样。结晶的晶体是葡萄糖,并非蜂蜜中掺入了白糖,其实真正掺入白糖的蜂蜜不易发生结晶现象,易于结晶的蜂蜜才是纯正的蜂蜜,结晶并不影响质量。用手轻轻揉便可分出真假。

回答5:

因为蜂蜜中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果糖结晶是其本性之一,所以就容易结晶了。■结晶 蜂蜜结晶是在食用蜂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延长及气温的变化,蜂蜜会从液态变为结晶状态,颜色由深变浅。这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一些人的担忧,其实这是蜂蜜的自然变化,与温度、水分、蜜源有关。 蜂蜜结晶速度的快慢受到温度的影响,在13℃-14℃时最容易结晶。若低于此温度,由于蜂蜜的黏稠度提高,致使蜂蜜结晶迟缓;若高于此温度,由于提高了糖的溶解度,从而减少了溶液的过饱和程度,也使结晶变慢。 蜂蜜的结晶还与蜂蜜的种类、含水量有关。如紫云英蜜、刺槐蜜、枣花蜜则不易结晶;而油菜花蜜、野坝子蜜、棉花蜜、向日葵蜜则易结晶。全部结晶的蜂蜜,一般含水量较低,宜长期保存不易变质。含水量多的未成熟蜂蜜由于溶液的过饱和程度降低,结晶速度也会变慢或不能全部结晶。这种半结晶的蜂蜜其营养成分并未发生变化,只是未结晶蜂蜜含水量相应增加,因此这种蜂蜜不宜长期保存。 专家表示,蜂蜜结晶是蜂蜜的一种物理现象,其营养价值并未发生变化,不会影响蜂蜜